剖析香港的深層次優勢
陳心田 –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文匯論壇 09.15.2006)
經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求教諸葛孔明關於立業興邦之良策,孔明遂指出「天時、地利、人和」為建立基業的三大要素。曹操穩佔天時,而孫權坐享地利,劉備必須爭取人和方可逐鹿中原。在港人高度關注何以增強本港的競爭優勢,維持增長勢頭的今天,這著名的「隆中對」依然可以作為我們思考的起步!
撇開《三國演義》中對「天時、地利、人和」嚴格的詮釋,相關的概念只要稍加運用,仍然是分析現代經濟發展的良好工具。一個社會倘若要發展經濟,始終難以脫離天然資源優劣(天時)、地理位置好壞(地利)及優秀人才多寡(人和)這些資本。不過要這三大資本可以被充分利用和發揮,則再需要一樣非常甚至更重要的條件—良好的制度!古代的農業社會制度安排相對簡單,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結構變得複雜,世界各國逐漸發展出不盡相同的制度安排,去承載經濟的快速轉型和增長。自亞當史密的《國富論》後,經過了近二百多年的實踐,市場主導的制度安排似乎最能夠提供經濟發展的環境。
何謂「市場主導」?這個問題似淺實深。首先,我們一定要在「市場」這概念上有所共識:市場是一種以價格為標準的交易機制,參與者可以透過自願買賣(亦即需求及供應),付出代價而達致互惠雙贏的結果。新制度經濟學者如高斯教授認為產權的清楚界定為市場有效運作的先決條件!值得注意的是除產業擁有權外,張五常教授指出使用權、轉讓權及收入權其實更為重要。除此之外,港大的蕭耿教授指出市場亦同時需要其他的「基建」配套,例如蕭教授本人十分重視的法律基建(法庭、立法機關等)。至於政府呢?在「市場主導」下,官員主要擔當保護私產的責任,並有限提供少數市場未能供應的服務及建設,例如消防。事實勝於雄辯,香港傳統上正是在一個政府少作干預,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決定、責任都在個人手中的環境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大都會的。
香港不像一些國家享有豐富資源,地理位置也並非無可取替,天時地利未見優勢;惟多年來擁有尊重私有產權的良好制度,又容許市場提供奮鬥的平台,遂能夠吸引各方才俊,佔了人和。期望社會上任何人士提出所謂「加強發展」、「增加競爭力」的鴻圖大計前,緊記本港的產權制度及市場傳統才是最主要的競爭優勢,不要輕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