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佛利民說再見!
陳心田 –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經濟日報A40 11.20.2006)
佛利民教授剛三藩市病逝,享年九十四歲。儘管這位偉大的經濟學者要離去,但他支持市場主導的思想相信可經歴時間的考驗!
其實早在四、五十年代,佛老已經在學術領域上取得輝煌的成就。當時任職於芝加哥大學的他,認定經濟學是一門有普遍性的科學,而經濟理論應由實證支持或推翻。筆者認為他在一九七六年取得諾貝爾獎的貨幣理論,理論的原創性不算很高(是十八世紀的貨幣理論的伸延),但優勝在有統計數據的支持,打破了通脹可長期有利就業和生產的神話。佛老客觀的經濟解釋讓他成為學術上的頂尖學者,但他對世界的影響力却更多是對政府政策的批判及市場經濟的堅持。
一九二九年美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股市大災難,接着是美、歐進入了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當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政府應該在蕭條情况下作出更大承擔—加大公共開支以催谷生產和解決失業。本來在嚴重蕭條境况下,加上國際間的貿易及資金流動不靈,凱氏這個加強政府角色的「救市方案」 (Crisis Management)也有其道理。可惜凱氏螩差一着,把應急的理念看成普遍的經濟發展原則。凱氏跟隨者更向「大政府」的政策方向走,偏離了依靠個人判斷及努力的市場經濟,而傾向「大政府」理念的美英等國在七十年代終於飽嘗發展的困局。佛利民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歴史背景下破繭而出!佛老認為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的選擇,政府的膨脹則減少了選擇的空間。再者,資源在私人市場中應比政府計劃下更有效地配置,而政府官員使用納稅人提供的金錢豈能像使用自己的金錢那麽小心謹慎?八十年代,英國的戴卓爾、美國的列根及中國的鄧小平皆不約而同地採取市場主導原則發展經濟,又豈非佛老思想的一場勝仗?
佛老在晚年致力推動自己提倡的學券制,要旨在把選校的權利放到學子及家長手中。(現時香港要推行學券制,假使忽略了個人選擇這主要元素,便有違學券制精神,倒不如乾脆用上其他稱呼!)談到香港,佛老過去一直以這東方之珠為自由市場的典範,最近却為到特首在「積極不干頂」的言論上大表憂慮,希望不致成為他離世前的遺憾。佛老嘗言「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世人倒是欠了佛老一頓豐富的「思想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