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綱領 勿違大市場

陳心田 –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經濟日報 01.22.2007)
(以下是筆者的文章原文)

 特區政府剛提出十一五行動綱領,再次以發展金融、貿易、物流、旅遊、信息及專業服務等行業為目標。有別於數年前的經濟發展計劃,今次行動綱領大致根據本港現存的優勢訂立方向,而推動方式似乎仍強調以市場為之。然而經過數碼港科技發展項目、「八萬五」房屋政策的挫折,我們很自然對政府在任何經濟發展的積極參予有所懷疑。

過往香港戰後數十年的傳統,政府在經濟發展的角色相對較輕,亦較少訂立長遠發展目標。曾經輝煌一時的製衣、塑膠、電子等工業,基本上都是由市場供求機制孕育出來的,並非政府扶值下的產物。有說這種不干預的欠缺遠見,未能帶領港人作出較長線的發展,但實情是香港便是在這種亂中有序,新陳代謝的市場生態下發展成世界第一流的經濟體。八十年代港人曾要求港府學習新加坡,保護自身的電子工業,但被當時緊守市場主導的港府報以冷淡的回應。正如李鉅威博士指出,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在經濟發展方面絲毫未處下風–個人GDP猶勝新加坡(根據經濟學人提供2001年的數據,新加坡的個人GDP為$20,900美元,香港則約為$23,200美元,而香港當時的經濟比今天還較為低沉)。電子工業?本港經濟結構早在市場帶動下作出轉型!

現時被提出來的行動綱領只是粗略的概念,在現階段作出深入評估比較困難。對於政府應否更積極規範發展政策,我們要非常小心。早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中,亞當.史密(Adam Smith)早論到政府倘若刻意鼓勵某類產業,可導致把社會上過多的資本投放入這類產業,影响自然發展的趨勢。一本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先生有份參予著作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也指出,戰後一些國家如印度,以政策及政府資源去扶助某些工業發展,反而違背市場的比較優勢,未能讓資源最有效地被運用及配置。筆者認為政府以任何開支去直接偏幫某類產業,甚至該產業原本是市場發展出來的優勝者(例如金融、物流),效果都未必理想。當中除了涉及可能扭曲市場、違背比較優勢及窒礙行業轉營外,更涉及雷鼎鳴教授常提到的追租現像(rent seeking)—業界把精力放在爭逐政府資源上而非透過競爭創造財富,這種「不務正業」行為是不利經濟發展的。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要加強發展金融、貿易、物流、旅遊、信息及專業服務等行業的優勢,明顯的角色應該是負責與外地及內地各级政府對口談判,協助拆取以上行業的原有壁壘。成功爭取自由行和內地資金到港便是其中一项實例,帶來效益也有目共睹!此外,由於政府掌握龐大的經濟數據,可以積極提供手頭上的資料,甚至提出一些用作參考的社會可能發展趨勢(possible trends),協助私人機構、企業盯立發展方向並作出更有效的投資判斷。對於比較大型或者牽涉内地的運輸基建,例如港珠澳大橋,政府擔當促進甚至參予興建的角色亦並無不妥。除此以外,其他所有政府官員計劃下的發展項目或行政指令式的發展目標皆有可能蠶食本港賴以成功的「市場主導」模式,必須三思。傳統基金會剛公佈香港仍然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是對香港政策的肯定。盼望高舉「小政府」的港府努力保持現有優勢,十一五行動綱領切忌損害到「大市場」的發展生態。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