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基狹窄不太差

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 ~ 經濟.企管 P.33 , 03.03.2008)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上周公布二○○八╱○九年財政預算案,數日來經過熱烈討論,如果現在再對預算案內的細節指指點點,恐怕讀者們都會看得打呵欠。獅子山學會嘗試以另類角度檢視預算案,或者讀者從中可得到一點啟示。

在三國時代的後期,魏、蜀兩國相繼滅亡,只剩下西晉、東吳南北對峙。當時晉強吳弱,西晉朝廷積極討論滅吳統一天下大計。當時有一位名叫山濤的大臣,說出當時最「不負責任」的說話,竟然為敵國說好話。

他說:「除非是聖人,沒有外患時,一定會有內憂。今天,饒了東吳帝國,使她存在,作為我們的警惕,豈不合算?」不幸地,晉武帝在滅吳後認為天下太平,果然荒廢國事,國家在他死後便分崩離析,中國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警惕作用

同樣地,在政府有破紀錄的一千億盈餘在手,有不少論者便直言對這份財政預算案感到失望,認為政府沒有在有巨額盈餘的情況下訂立長遠發展目標或改善貧富懸殊政策,藉口以盈餘為非經常性,採取一次過形式還富於民而拒絕長期承擔(特別是弱勢社群)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而香港便永遠在有盈餘時「有錢不敢花」,赤字時「要花沒有錢」的困局中。他們認為,要走出這困局,政府不免要增加長遠開支,而當中不免要擴闊稅基,潛台詞就是加薪俸稅或開徵新稅如銷售稅以減低政府收入的波動。

自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香港稅基狹窄,改革香港稅制的聲音便不絕於耳。沒錯,對很多人來說,稅基狹窄以致政府收入波動,的確是香港稅制的一大缺點,但我們卻認為,這缺點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對政府開支有警惕作用。其實,香港作為低稅率的自由貿易港多年,經濟極度受外圍世界環境所影響,政府收入波動也不是今年的事,但五十年來有九成以上的財政年度都是有盈餘,靠的就是對開支的節制,再配合巨額的財政儲備,這是香港能安然度過每個寒冬,而社會服務質素總體能維持的原因。

從支持大政府的人士對財政預算案的輿論也可以看到,他們總認錢是萬能的,政府只要肯付錢,彷彿貧窮問題就能解決,獅子山學會卻不以為然。就以教育改革為例,教改十年,耗用多少資源,十年後撥亂反正,錢浪費了事小,害了莘莘學子事大。

 

長遠計劃多失敗

至於財政預算案沒有長遠計劃,或者這正是這預算案的可貴之處。歷史上有太多由政府主導的偉大長遠計劃都以失敗告終,遠的不說,就拿回歸後的八萬五、超曼克頓、數碼港、迪士尼等,哪一個不是政府的長遠發展?哪一個最後不成為笑話或香港人的負資產?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進行最偉大的「超英趕美」計劃時,造成大飢荒;到七十年代鄧小平進行經濟改革開放,只「摸石頭過河」,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卻真的超英趕美(至少在GDP上),那所謂長遠計劃真的是改善人民生活重點嗎?到今天,請問各位,哪位領導人真正有遠見呢?

在世界上,稱自己是負責任的政府很多,但要為處理龐大財政盈餘而頭疼如香港政府的卻少之又少。看來,維持低稅率,提高香港的競爭力,才是保持香港人生活質素的硬道理。每年分花紅式的財政預算,又豈非美事?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