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浪費公帑
何民傑- 信報 (專家之言, P41, 01/12/2010)
審計報告揭發直資學校賬目及行政混亂,教育局監管不力,引起社會譁然。立法會賬目委員會昨召開聆訊,輿論批評教育局有法不依,監管不力。負責管理直資中學的辦學團體透明度不足,固然要努力改善,教育局指引不清不楚也是問題根源,但更根本的問題是,究竟審計報告在狠批直資學校以後,香港的教育質素有沒有提升,莘莘學子能否卑益其中。
獅子山學會一直認為香港教育必須從官僚手中解放出來,將教育的選擇權交回家長和學生手中,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得到優質發展,所以過去我們就發表過直資中學優勝的地方,例如資源調撥的彈性增加辦學機構的管理空間,大班小班可以自由發揮,話劇財經可以列入課程,增加教學以外專才發展課外活動等等,都是讓學生得益的解放成果。
奧國學派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vonMises) 在其經典《官僚主義心態》(Bureaucracy)中,提出現代人類社群的運作只有兩種模式,其一是市場模式,人們以個人意願自由交易,各取所需;其二是官僚模式,人們要跟從長官意志,根據編制規章從事。市場模式以最有效的方法滿足了大量欲求,而官僚模式本來是補充市場模式未能運作時的情況,但隨政府對人們生活的干預愈來愈多,官僚模式一直逐步取代市場模式。
直資學校炒股無罪
這次直資之爭,正是市場模式和官僚模式拉扯結果,也就是教育資源應該朝向官僚樣辦運作,還是彈性自由發揮的路線之爭。有人或會說教育不是商品,怎能以市場機制運作,但如此說成立,那天下學校都要官辦官管,那就更不可能出現哈佛牛津等等民間辦學成就。
諾貝爾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1955 年《經濟學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學校的管理和運作,從負責發放教育撥款的官僚手上釋放出來。在該制度下,家長會發獲一批學券,自行選擇學校,取得學券的學校將可憑此向政府拿取資源,以鼓勵學校改善教學質素,並將選擇權交回家長,也引發世界各地近半世紀的學券制。
香港有被稱為「A 貨學券」的幼稚園學券,直資制雖然沒有學券制還家長選擇權的效果,但卻有助教育資源從官僚管理中滲入市場管理的效果。例如官僚管理心態下,有盈餘可以存放港元戶口,如今有直資辦學機構趁股市低潮入市,賺錢存回學校戶口,其實這是發揮市場管理力量的善舉,只要增長資源最後投放回教育發展,那又何錯之有?
說到底,審計署是一個官僚管理的監管機構,其存在就是要求轄下部門要跟從官僚規章,對市場管理的運作自然排斥反抗。但筆者嘗試翻閱審計署過去的報告,卻發現不少報告的建議在發表以後,多年來都沒有執行,審計署除了在報告發表時吸引傳媒報道以外,花費公帑研究以後原來是說了就算。
例如在2007《審計署署長第四十八號報告書》的處理和棄置污水廠污泥報告,提出減少污水廠污泥計劃和尋找機會循環再用污水廠污泥,當然至今未有落實,更間接引發堆填區擴建的爭議。
但在2003 年《審計署署長第四十一號報告書》食物環境生署管理的公眾街市報告和2008 年《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一號報告書》公眾街市的管理報告中,批評街市顧客稀少, 而且有大量空置及不營業的檔位,可至今旺角、銅鑼灣等街市仍然空置。
又例如在2002 年《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都市固體廢物的管理減少廢物工作報告中提及,政府物料供應處可在政府網站上貼出使用該處服務的各局╱部門每月紙張需求的資料,以協助它們更有效地監察用紙量。但筆者在該局網站找不到任何資料。
請收起官僚之爪
上述例子相信只是審計報告浪費公帑的冰山一角,所以納稅人與其等待審計署一年兩次公布沒人跟進的報告,不如爭取政府提升透明度,透過互聯網發放所有政府合約和開支細項,讓公眾發揮監察力量。同理,直資學校的管理也只有提升透明度一途,讓家長負上監察的責任,請官僚收起監制之爪。
維基解密公開的25 萬份外交電文,是美國國務院過去三年與全球270 個駐外使領館通訊的消息,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表示,美國政府曾阻止該機構公開資料,反映奧巴馬政府並不崇尚言論自由。香港人熱愛民主自由,但卻忽略民主不單是政制問題,更是政府運作模式的問題,只有開放透明的政府管治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