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宣言
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09/12/2010)
直資學校風波之後,有輿論指直資的存在,窒礙了貧家子女靠努力讀書爭社會上流的機會。
對不起,我實在不明白,趕絕直資如何可以幫助貧家子女力爭上游?要是名校和好學校,統統被迫轉為私校,貧苦家庭可以因此得益嗎?又或者,我們要將好學校和名校全部一刀切,變成跟津校無異的倒模工廠便好?別忘記,有門路又負擔得起的家庭,永遠都可以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
請問香港還有人願意去聽真正的人話嗎?舊同事的女兒,在直資風波核心的真道書院上學。上星期,這位舊同事給我發了一條短訊分享她的心聲:「當初選它就是看中其啟發性的學習方式,就算派位派了去傳統名校也不是我心願。學校或許處理財政有不合政府規定的地方,但看不到有謀私利……真擔心在政棍的壓力下,教育局又要把魔掌伸向直資。」
曾幾何時,有個說法指香港教育改革的三座大山,分別是教育署、辦學團體和教協。時至今日,除了辦學團體被校本條例邊緣化,三座大山其餘的兩個仍然紋風不動。教育署被收編到問責局之後,教育官僚一如以往,手持免炒金牌,領取高薪厚祿,於九天之上宏觀調控。教協繼續是教育界功能組別的唯一代表,政策綱領一成不變地為保教師飯碗爭取小班。
教育官僚也好,教育政客也好,他們的原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社會上不但有名校和好學校,更有不少一塌糊塗的學校;有春風化雨的好老師,也有尸位素餐的冗員。可是,教育官僚和教育政客寧願自欺欺人,將學生都化成面目模糊的一堆數字。教育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倒模,是批量生產;教育的結果,自然也是千篇一律的填鴨式考試機器。他們鍾情派位,因為他們堅持每間學校都是一樣。他們蒙着頭,不願意見到原來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有靈魂。
無論是當年的教育署,現在的教育局,抑或二十年來都是功能組別議員的張文光,從來對家長訴求不聞不問不理不睬。
六年前,我的孩子還未出世,有一次和一位教師討論教育的問題,他不停的抱怨家長要求多多,教師的壓力又大。我告訴他:「家長沒有機會選擇學校。子女被派位之後,作為家長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用盡方法去確保在有限空間之下,為子女爭取最好的。」這位教師朋友不同意。他覺得要是家長有選擇,教師的壓力自然更大。說到激動處,他更加質疑家長有沒有能力去為子女選擇學校。
六年後的今天,身為人父的我可以大膽講,要是家長沒有能力和資格去為子女選擇學校,其他人更加沒有說三道四的資格。我們的子女要接受什麼教育,為什麼身為家長的反而沒有話事權?家長沒有話事權,子女又何來努力讀書爭上游的空間?每個家長,不論貧富,都有責任為子女的未來打算,前提是有選擇的自由。
只有每個人都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社會才真正有希望。隨機派位和名校世襲制,讓運氣取代努力,難怪香港過去二十年培育出來的新一代,沒有拼搏精神,更沒有希望的光彩。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