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30/12/2010)
聖誕假期前,有幾宗新聞,單獨地看,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將這些新聞串連在一起,通識的解讀,就見到香港的痛處。
新聞一:性工作者權益組織紫藤和午夜藍,連同青躍合編了《就是援交》。這本書由七個援交青年的個案組成。其中一個援交少女,背後的故事竟然是:為了償還大學學費。
新聞二:政府派包機,在聖誕節前接回留學英國的港童。社會意見極度分歧。不少人認為政府是小題大做,寵壞了下一代。
新聞三:政府批出粉嶺皇后山用地作私立大學之用,邀請本地及海外專上院校提交意向書,估計日後可以多「製造」八千個自資學位課程學額。
回歸後香港新一代的怨氣,其實不難理解。特區十三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破壞既有傳統制度的記錄。當年董建華的八萬五,不但連續十年打破「磚頭勝過黃金」的傳統投資智慧,也蒸發了不少香港中產在九十年代積下的儲蓄。不過,遺毒最深的特區政策,仍要數高等教育量化寬鬆。特區在過去十三年,千刀萬剮,要將「努力讀書有出頭」的傳統價值凌遲處死。
那個為了償還學費出賣肉體的援交少女,在報讀大學的一刻,應該以為自己畢業後會前程錦繡。結果,她賠了真金白銀,浪費的是無價青春,換來一紙量化寬鬆學位,沒有學到什麼,收入能力當然也沒有增加,試問那以十萬元計的學債,又怎樣償還。香港有如此共同經歷的這一代年輕人,又怎不會對政府恨之入骨?
先此聲明,我絕對贊成任何人不論貧富,都可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是,為了掩飾青年人失業問題而濫開學位,濫竽充數製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多了的假象,反而令到真正有才幹的年輕人,被埋沒在每年排山倒海地從各大專院校湧出來的人群中。高等教育量化寬鬆,不但沒有減低貧富差異,相反,對有才華的窮家子弟來說,這才是最不公義的制度。可惜,真正掌握香港話語權,被平民百姓傳媒輿論崇拜敬畏的高教界,因為既得利益從來對這種不公義,視而不見。
香港有錢有能力的高級中產家庭,其實老早準備了最終的逃生門。香港教育一塌糊塗,他們大不了把自己的下一代送到外國升學。新高中學制,有能力者已經用腳投票,出外求學的人數暴增。今年歐洲風雪,大批香港教育難民留在歐洲,只不過將問題冰山一角顯露出來。話說回頭,有機會做教育難民總算是幸福少數,至少他們不像基層家庭子弟般,天真地滯留在那一池死水,永遠等不到有人會去指他們一條生路。當然,政府官員更不會想到,派包機去接中產的溫室幼苗回港度假,竟然可以引發階級矛盾的爭議。因為制定政策的高級公務員,從來都以為自己將子女送出去理所當然。他們更相信,只要在香港不斷大量增加學位,已經對低下階層仁至義盡。
香港正倒退到封建社會。我們的下一代也難免相信,努力還是其次,家底背景成分才真正主宰命運。對不起,這個聖誕,我感到特別悲觀。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