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非愛情小說 —回愛情小說作家
祝越山 – 信報 (專家之言, P31, 26/01/2011)
早前有香港集思會研究主任唐希文,以文章《打破精英主義》回應本會《大學與援交》一文。我們發現,世上亦有一唐希文小姐,為香港新晉愛情小說作家,不知是否同名同姓,還是唐小姐身兼愛情小說創作和政策研究兩職。誠如是,則獅子山學會只能回應:政策非愛情小說,人始終要面對現實。
今天世界各國都被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所害,香港更是感受至深,隨美元一起貶值的港元面對購買力下降的問題,導致各種資源的入口價格大幅上升,資產價格更是一飛沖天,叫人苦不堪言,特別是那些為買樓而辛勞工作、努力儲蓄的人,到頭來換來置業夢成空的一聲嘆息。
但其實量化寬鬆的問題又豈止在金融市場,香港的教育更是顯得可憐,聯儲局才QE 2,香港教育局卻早已QE 45678。香港的專上教育簡直已到千瘡百孔的地步。
崇尚沙紙文化的流弊
香港人崇尚「沙紙文化」,深信文憑代表真正教育,可以幫助人在社會向上游,至少可以幫助人脫貧。但香港政府卻不明白:沙紙只是門面功夫,與肚裏有沒有墨水卻是兩碼子的事,尤其是前特首董建華立下雄心壯志要香港專上教育普及化,猶如當初三面紅旗之全民大煉鋼一樣,要香港市民全民大進修,廣開大學學位,推廣副學士課程,同時鼓勵在職人士不斷進修,務求專上教育普及率達標,刻舟求劍的故事竟在今天的香港上演。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希望教育可以提升香港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幫助人民脫貧,那知教育的神聖光環早已悄悄褪色,在香港考評局把關不力之下,香港會考的A 變得愈來愈泛濫,情況有如美國那三間評級機構一樣,今日只差一場教育海嘯把這醜陋的事實揭開。
回想以往的中學會考,程度之高可謂世界前列;然而今天回首,恐怕早已淪為次貨,香港中學會考的可信性還剩下多少?筆者並非信口開河,今天的大學生竟然要考英國IELTS 來證明自己的英語能力,情況能叫人不擔心嗎?筆者樂於看見香港有70%的人能通過一個嚴格的考試,再入讀高水平的大學課程。然而,卻不能因為要達到70%的目標,就放寬標準,這樣本末倒置的政策,到最後只會導致教育證書的泡沫危機。
看一下有關教育的新聞就可以知道,英國A-Level 亂派A 之後,各大院校紛紛要求入讀申請的學生報考其他公開考試,可見其公信力之差;之後英國各大學更是濫派GoodHonours(2:1 或以上),進一步令教育文憑貶值。到今天連僱主也認為學位不再可信之時,教育又有何用呢?香港教育、考試制度如果繼續朝同一條路走,恐怕只會落得同一下場。
獅子山學會當然希望香港政府有能力設立一個世界公認、可信的制度,就像以往貨幣的金本位一樣,只有這樣才可以分辨出資優的學生,維持我們的教育水準,同時大學收生亦要嚴格化。但現在的配額制度,一年要製造某某數目大學生,簡直是粗製濫造,這樣的產品還有誰會相信?
不達標學生入學後遺症
也許有人會害怕香港莘莘學子會從此被奪去入讀大學的機會,然而,一群不達標的學生入讀大學,就有如聯儲局在印鈔機上按10000 億的情況,要多少有多少的東西,市場上是不會有什麼價值的,這樣把不達標的學生拒諸大學門外,總比要他們花上三年時間、十多萬學費後換來不值錢的證書要好。還有那些本來達標的精英,如果因為文憑量化寬鬆的緣故,把他們多年努力換來的一張貨真價實的證明跟隨其他人一齊貶值,這樣就是香港人所要的公義嗎?
今天各家長要小朋友練這樣,練那樣,就是希望他們的小朋友可以有多一點技能,考學校的時候也有本錢,希望被老師選中;但如果評級機構──考試制度的工作做得好,各人或許不用如此辛苦狼狽地去練一身十八般武藝,只求進一所好學校。可憐的還有那班經濟能力較差的家長,那裏來的空閒錢給小朋友報讀各樣興趣班?
如果考試可以輕易的把資優學生分別出來的,家長就是要催谷也是催谷小朋友的學習。現今要求周身刀才能進好學校的教育制度就能提高社會流動性?還是把有錢人立於不敗之地?
很多人心裏都希望可以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刻舟求劍的教育政策就是一個明證,量化專上教育,卻賠上質素。也就發生大學生入息中位數下降、大學生入職職位下游、副學士名不符實、書償肉償這樣一幕幕荒謬而叫人心痛的悲劇場面!誰人還他們一個公道?
量化寬鬆之害,也許是填鴨式教育出品,以愛情小說眼光做政策研究者最難明白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