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醫療市場才能讓市民得益
文匯報 (文匯論壇 A22, 2011.5.6)
近年香港醫療負擔沉重,無論內科、兒科、產科,都出現醫護人員不足的情況。早前傳媒報道,負責門診的醫生,對每名病人只可花三至四分鐘診症。而護士人手亦同樣缺乏,一名護士平均需要照顧十二名病人,遠高於國際標準。有人把問題歸咎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加重了醫療服務的負擔。然而,與其把問題歸咎於有需要的人身上,為什麼不反問醫護人員不足的原因?
過去於回歸以前,有三個途徑可以成為香港醫護人員。包括本地醫科畢業生、英聯邦國家醫科畢業生、或是其他國家的醫科畢業生,通過考試獲取執業資格。回歸之後,香港醫療體系不再承認英聯邦國家的醫學資格,所有非本地畢業生都需要透過考試才能得到一個實習機會。護士的情況亦是大同小異。
在醫護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有不少人認為可以考慮引入海外專才解決問題。其中的建議包括放寬對英聯邦國家醫科畢業生的執業門檻,讓他們可以較容易的情況下到香港執業。對此建議,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表示反對。
建立完善的醫護公開考試制度
蔡醫生表示,如果讓英聯邦國家的醫科畢業生免去考試,將造成一個混亂且不公平的局面。為何是英聯邦國家?為何清華大學的醫科畢業生不能免去考試?筆者亦跟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有少數朋友表示支持嚴格的考試制度,認為是保障醫療質素的不二法門。
事實上,筆者認為上述兩個論點都有其可取之處。但筆者卻有另一個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應該豁免香港醫科畢業生的考試,而改以校內試代替?」
涉及公平的問題,最好的還是一個國際性,公平、公開的考試。質素也是一樣,只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才能達到最好的品質控制。如是者,不應同時存在兩套不同的制度。這樣對海外醫科畢業生十分不公平,亦損害了考核的客觀性,更無助於改善醫療服務的質素。
所以筆者建議,香港政府應盡快建立一個完善的公開考試制度。無論本地海外畢業生,都需要通過考試,畢業生才能得到實習機會,專業醫生才能得到執業資格。讓海外醫科畢業生可以在一個公正的平台上與本地醫科畢業生競爭。「英雄莫問出處」,無論那位醫科畢業生從哪裡畢業,只要可以通過香港政府的嚴格考試,就有資格在香港實習、執業。這樣豈不是更加公平、公正?
如此制度,才可解決香港醫療體系封閉的問題。才能讓更多醫護人員到香港執業,亦同時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質素。保護主義下的封閉市場,得益的永遠都不會是市民;開放市場才能讓普羅大眾得益!
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 – 祝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