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霸權的由來
am730 (C觀點 M06, 2011.7.13)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打倒地產霸權是七一遊行中,叫得最響的口號之一,反映地產商在香港確是不得人心。這是高地價的環境使然,地產商其實與一般的商人無異,在社會上盡量去營商賺錢吧了。至於高地價的環境,並非他們締造,他們只是置身其中,盡量利用罷了。
若非供應有限,地產商賣樓的時候怎可以這樣霸道,要客人打定本票,才可以看示範單位。全世界除了香港,沒有一個地方會半夜三更賣樓;買千萬豪宅的買家,也得乖乖地排隊輪候。地產商是奇貨可居,才可以吊起來賣。若是土地供應充足,新樓陸續落成,之前的貨尾又未清的話,地產商一定會有不同的取態。
然而,土地供應並非操控在地產商手裏。在董建華年代土地供應多的時候,地產商蝕本也得賣樓,訂價比現時的居屋貨尾還要低;可見地產商並沒有操控樓價的能力。有批評者指地產商為抬高樓價,樓宇建好也不出售。這其實只是個別地產商,小家子性格使然,並非主流發展商的做法。整體而言,香港的樓花市場比全球大部分地方都要活躍,大部分樓盤都在落成前已賣出。地產商並沒有刻意捂盤,高價而售。真正的情況是預售證未批出,已有客想高價預訂,令地產商可分批加推,愈賣愈高。
在這種情況下,小量新盤皆讓社會上最富裕的階層吸納,廣大小市民只能望樓興嘆,覺得自己連置業機會也被剝奪了。尤其是年輕人,他們覺得自己讀完了大學,從事的也算是專業工作,沒有理由連自置居所的能力也沒有。他們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平,情緒很激動,很容易被民粹主義者煽動,把社會的一切不公平現象都歸咎為地產霸權作祟。
現實確是:在香港人人都得在高地價環境下生活,人人都得為高地價付出代價。當通貨膨脹百物騰貴時,大家就很容易忽略了貨幣流通因素所造成的影響,而簡單地把它歸咎為地產霸權貪得無厭拼命加租的結果。
不少商戶都會有一種感覺,不管自己經營得怎樣出色,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利潤,最終都得以租金的模式奉獻給地產商。稍有抗拒,不願輕易就範,地產商就可以拒絕出租,那就只好結業,或者被迫遷往次一級的地區。他們覺得這樣做生意根本沒有意思,完全看不到前景。他們覺得他們做生意的機會都給地產商﹁霸﹂了。
然而,不只大地產商在談判租金時會要到盡,小業主一樣會這樣做。任何商業上的討價還價,都是取決於供求形勢,而不是抽象的公義。當有其他租客願意出更高的租金時,怎可期望業主捨貴租取平租呢?如果社會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的話,其錯就不是錯在地產商,而是資本主義制度。
現時社會輿論都傾向把問題簡單化,把矛頭指向地產商算了。這並非對症下藥。如果因而迫使政府推行一些不恰當的政策,反而會衍生更多的問題,吃苦的還不是處於弱勢的社群?因此,我不贊成把一切都歸咎地產霸權,而不去面對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