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情權引發的管治崩潰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2011.7.28)

 

很多人都相信,高薪可以養廉。道理是,提高公務員的機會成本,令他們不會輕易以權謀私。
放眼世界,好像只有華人社會流行高薪養廉的講法。當然,在華人的世界,香港和新加坡兩個城市,偏偏就是公務員待遇最好,貪污問題也最輕。所以,也難怪在我們的政治價值當中,會有這樣獨特的一條。
在香港,高薪養廉的講法,讓官員大條道理去領取遠高於市值的薪酬,當中更包括了一般打工仔享受不到的退休長俸。傳統上,公務員「退休咬長糧」就不應該「下海搵真銀」,這是為了避免他們以公職的影響力來替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梁展文事件之後,公眾就更加關注這個問題。政黨政客和主流媒體,繼續一貫的直線思維,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冷河期」。政府則繼續循文書技工的心態去思考。上星期,公務員事務局宣布,收緊高官離職後轉投私人機構工作的審批過程。
換言之,政府相信,只要離職的高官多填幾張表格,延後利益的問題便可以解決得到。常識告訴我們,無論高官要再多填幾多張表格,交代幾多資料,又或者冷河期延長多少,其實都於事無補。難道我們可以禁止高官的親屬去私人企業出任高層嗎?遠的不說了,就在深圳河以北,這種以聘用家屬來回饋官員恩惠的做法,正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事作風。誰可以擔保,這種現象不會慢慢的滲透到香港社會?
要杜絕以權謀私,用堵塞的方法,既自欺欺人,也費時失事。 說到底,謀私是人性,權才是制度衍生出來的事物。要改,就改人為的部分。事實上,一直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相對地廉潔,不是因為公務員的待遇好,而是傳統上這兩個地方,制度內不單存在約束,官員在日常公務亦不會有太多酌情權。所以,就算公務員有權在手的時候,也不是隨便可以將利益轉移,自然沒有什麼延後利益的問題。香港署一級的高級公務員,不少都有甚大的酌情權。像當年梁展文出任房屋署事務總監的位置,便是一個掌管酌情權的位置。其實政府中人也知道,個別職位有過大的酌情權,可是改革要面對的阻力,卻是遠超一般人的想像。畢竟,利益被創造出來之後,要拿走便不容易了。所以,良好管治的第一戒律,就是不要因為行政方便而創造酌情權;再退一步,就是不用管的便不要管,因為規管一出現,自然有人要求特事特辦,再而演變成酌情權。可惜,香港的政治圈,幾乎都是清一色主張規管、規管再規管的大政府信徒。不過當制度變質腐敗,他們卻統統置身事外。這就是政治的悲哀。正在審議的競爭法,就是這種透過創造酌情權來「方便做事」的最佳例子。他朝要是競爭委員會鬧出什麼選擇性檢控,又或者競爭委員會要員離職加入大財團等,今天一眾規管啦啦隊,請記住,你們曾經在香港已經變得脆弱的管治基礎再加添了一道裂縫。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很多人都相信,高薪可以養廉。道理是,提高公務員的機會成本,令他們不會輕易以權謀私。

放眼世界,好像只有華人社會流行高薪養廉的講法。當然,在華人的世界,香港和新加坡兩個城市,偏偏就是公務員待遇最好,貪污問題也最輕。所以,也難怪在我們的政治價值當中,會有這樣獨特的一條。 

 

在香港,高薪養廉的講法,讓官員大條道理去領取遠高於市值的薪酬,當中更包括了一般打工仔享受不到的退休長俸。傳統上,公務員「退休咬長糧」就不應該「下海搵真銀」,這是為了避免他們以公職的影響力來替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梁展文事件之後,公眾就更加關注這個問題。政黨政客和主流媒體,繼續一貫的直線思維,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冷河期」。政府則繼續循文書技工的心態去思考。上星期,公務員事務局宣布,收緊高官離職後轉投私人機構工作的審批過程。

換言之,政府相信,只要離職的高官多填幾張表格,延後利益的問題便可以解決得到。常識告訴我們,無論高官要再多填幾多張表格,交代幾多資料,又或者冷河期延長多少,其實都於事無補。難道我們可以禁止高官的親屬去私人企業出任高層嗎?遠的不說了,就在深圳河以北,這種以聘用家屬來回饋官員恩惠的做法,正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事作風。誰可以擔保,這種現象不會慢慢的滲透到香港社會?

要杜絕以權謀私,用堵塞的方法,既自欺欺人,也費時失事。 說到底,謀私是人性,權才是制度衍生出來的事物。要改,就改人為的部分。事實上,一直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相對地廉潔,不是因為公務員的待遇好,而是傳統上這兩個地方,制度內不單存在約束,官員在日常公務亦不會有太多酌情權。所以,就算公務員有權在手的時候,也不是隨便可以將利益轉移,自然沒有什麼延後利益的問題。香港署一級的高級公務員,不少都有甚大的酌情權。像當年梁展文出任房屋署事務總監的位置,便是一個掌管酌情權的位置。其實政府中人也知道,個別職位有過大的酌情權,可是改革要面對的阻力,卻是遠超一般人的想像。畢竟,利益被創造出來之後,要拿走便不容易了。所以,良好管治的第一戒律,就是不要因為行政方便而創造酌情權;再退一步,就是不用管的便不要管,因為規管一出現,自然有人要求特事特辦,再而演變成酌情權。可惜,香港的政治圈,幾乎都是清一色主張規管、規管再規管的大政府信徒。不過當制度變質腐敗,他們卻統統置身事外。這就是政治的悲哀。正在審議的競爭法,就是這種透過創造酌情權來「方便做事」的最佳例子。他朝要是競爭委員會鬧出什麼選擇性檢控,又或者競爭委員會要員離職加入大財團等,今天一眾規管啦啦隊,請記住,你們曾經在香港已經變得脆弱的管治基礎再加添了一道裂縫。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