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扼殺了中小企?
文匯報 (文匯論壇 A18, 2011.8.3)
一名中五女學生透過記載白田購物商場的歷史點滴,寫出了一份報告,名為《生活的圍牆》,獲得了消委會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高級組冠軍。
報告中有個十分重要的詞:「倒模」。這名學生發現,一個個商場彷彿就有着相同的組成元素,內裡的商舖根本就是來來去去那幾間連鎖店。她說:「地方太大,空間太少,商場太多,選擇太少。」希望政府於進行城市規劃之時,可以更用心去觀察社會;她希望街坊商場與大型購物商場可以並存,在社區中留一點生活味道。
筆者不清楚這位同學有否試圖為這個社會現象作出解釋,還是政府的城市規劃就是她心中的答案?也許有些讀者會認為是高租金環境造成了這個現象,但筆者相信也並不是最終答案。
獅子山學會的答案:「最低工資」
高租金的環境的確對中小企造成了困難。然而細心想想,大企業不同樣地面對着同樣的問題嗎?高租金的環境並沒有針對中小企。
那麼最低工資又如何?最低工資同樣是一刀切!
無錯,最低工資對中小企亦沒有特殊優惠,同樣是時薪28元。然而,人工的成本可以轉移,租金的成本卻不容易轉移。
經濟學上,生產的成本可以大致分為:土地(Land)、勞工(Labour)、資本(Capital)。資本可以解釋為所有節省勞力的技術、設備。租金升了,不容易找其他東西去代替營商所需的空間;然而,勞工的成本上升了,勞工就容易被資本取替。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洗碗的工作將會被洗碗碟機取代、收銀的工作將會更大程度由機器取代,就像機場登機手續一樣,除了把行李寄艙之外,一概由電腦協助閣下完成。當最先進的F-35戰鬥機都可以被無人駕駛戰機與精確的導彈所取代的時候,不能被電腦取代的工作確是少之又少。
自動化如何損害中小企?試想一下,機械的投入本來就是巨大的投資,愈複雜、愈先進的系統往往就涉及更大的投資額,相比起大企業,中小企何來能力去負擔這個龐大的財政負擔?就算有能力,又是否值得去冒這個風險?須知購入機器之後,其價格勢必逐漸貶值,亦難保證二手市場的存在,不需要之時可以將其變賣。所以,當勞工成本上升之時,亦只有大企業可以有效而迅速地改變經營模式,以最低成本去經營。中小企卻只有走上被淘汰的道路。
當中小企的生存變得困難,大企業自然進佔本來由中小企佔有的市場。倒模的商場,是城市規劃所不能改變的事情;在可見的將來,倒模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把複雜的社會運作簡單化,希望以立法改變社會運作,往往就會產生這些難以估計的後果。數年過後,基層會否因為最低工資而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