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
壹週刊 (另壹角度A006, 2011.9.15)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在過去三年,相信有不少人都曾經提出這個疑問。
「因為人的貪念。」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關乎人性核心的哲學問題,解釋了人世間所有的問題,包括金融災難的成因。最諷刺是,很多人認定了貪念是人性的一部分,卻又每每要求政府出手,難道他們認為,政客和官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高人,可以超越七情六慾,能人所不能? 再者,就算我們相信貪念是萬惡之源,金融災難既然出現在特定的時空,就應該有其特定的客觀條件。
所謂貪念,正面看只不過是買方想撿便宜貨,賣方希望有個好價錢。低買高賣,既是人的本性,也是市場的邏輯。只要是你情我願,錢貨兩訖,不會得出市場必然出現破滅性周期的結論。
市場每一刻的價格,其實已經反映了當時所有參與者擁有的資訊。不過,就算有完美的資訊,也沒有人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上帝創造的時空,只讓我們活在當下;過去的,未來的,我們都無法控制,人的天性,偏偏喜歡預測未來。
買賣加上預測未來,就是投機。原始社會的人,已經會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當交易的對象,由實物變成人為的概念,例如一盤生意、一籃子租約又或者一連串的收入等,影響未來價格的變數也越來越多,預測也越困難。
早在古羅馬時代,已經有人公開炒賣政府外判出來的稅收權(Publicani)。根據文獻的記述,羅馬人對這些投機活動還是頗熱衷,權益的價格波幅也不小。當投機成為了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就會有人想出不同的方法來推測價格的走勢。迷信的羅馬人,預測的方法是求神問卜。今天的投機者,有電腦,有數據,有模型。唯一不變的是,人始終無法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
古羅馬稅收權的投機活動,隨着帝國版圖擴張而狂熱;但窮兵黷武也埋下了帝國衰亡的伏筆。古羅馬的投機者,無論如何都沒有想過,帝國會崩潰,貨幣會貶值。群眾集體地高估回報,低估風險,如果再加上槓桿,財富效應令信貸擴張,信貸擴張又加劇投機,這就是典型的市場亢奮。不過,由古至今,只要沒有政府的參與,就算各種投機泡沫的現象都層出不窮,結果造成的破壞也相對輕微。三百多年前的鬱金香狂熱如是,千禧年前後的科網泡沫亦如是。可是,當政府用集體的財富押上一注獨贏,納稅人成為了最終擔保人,強迫所有人站在同一邊,結果就是危險的惡性循環。○八金融海嘯和現在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是:泡沫爆破,財富萎縮,稅收銳減,政府擔保能力也下跌,風險和不明朗因素忽然增加,令價格訊息陷入極度混亂,最終凍結整個金融系統。市場,本來就是有起有落,各種決定,亦有對有錯。自以為可以預知未來,強行要逆轉周期,才是災難的真正成因。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