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 億扶貧愈扶愈貧
信報 (專家之言 B13, 2011.10.26)
朋友於Facebook 分享了一張相信為剪報的照片,題目為: 「10 個70 後、80 後與90 後的分別」其中,作者把70 後形容為「工作狂」,80後的工作態度為「拒絕OT」,而90後則「拒絕上班」。當然,大部分的90 後仍在求學階段,而最年長的90後都不過為21 歲;即使工作態度真的不積極,亦可視為是年輕人的通病,未必與80 後、90 後有關。
作者續說70 後有儲蓄習慣,80後一身負債,90 後則擁有家人;70後食飯時喜歡坐於老闆旁,80 後卻討厭坐在老闆附近,90 後則認為自己才是老闆!當然剪報上的訊息未必100%真確,但卻叫人思考幾個不同年代出生的分別。
時刻都搵政府着數
早前有團體指責曾特首自2005 年上任以來,房屋政策失衡(無論公屋居屋私樓),引致今天樓價高企的問題。當然大家都明白近年樓價大升的原因為美國政府的貨幣政策QE,他們口中「香港政府房屋政策」的關係與之相比不過「蚊脾同牛脾」。然而,政治就是如此現實;一班年輕人於媒體中埋怨幾句「買唔到樓」,就足以釀成政治壓力,要政府出手。
終於曾特首於發表施政報告時宣布居屋復建幸運大抽獎。
不同團體有不同訴求;但絕大多數都是「搵政府着數」。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數年以來,無論經濟好壞、通脹通縮、樓價高低,團體訴求有變過嗎?經濟差時要救市,經濟好時要分享經濟成果。說穿了,還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打庫房的主意,要把香港納稅人辛勞賺取回來的分毫搶盡?
只慨嘆今天的香港, 「政治正確」遠比「價值正確」重要。
早前又多一個「蝸居」故事,主角卻是有樓在手的中產家庭;講述中產家庭的生活質素原來遠不及公屋住戶。中產家庭要供樓、供保險、交管理費、雜費,結果可供花費的錢比基層市民更少。報道同時刊登了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的訪問,結論是政府亦應扶助中產階層。
獅子山學會從來不反對政府、社會對真正有需要的人士作出幫助。但每個人於生活中都面對不同的難處,如果連中產都應該得到社會照顧,香港還有未來嗎?
助長年青人依賴性
香港土地資源缺乏,居住的開支自然高昂。然而即使身處通脹失控的今天,香港於交通、飲食等地方的消費卻仍然比世界上其他先進國家便宜。可憐卻總有人喜愛拿整幅圖畫的一小部分作比較,說香港的樓價如何扭曲,再大叫兩聲「地產霸權」,之後要政府多建公屋去改善市民生活環境。
到底香港的年青人是否經脈盡斷、手腳殘廢,非要別人救濟不成?試問香港納稅人花了多少錢去栽培每位年青人?當年青人於18 歲成年時,連身份證都未換就去排隊輪公屋,就證明有年輕人早已病得嚴重過歐羅區。唔好講「地產霸權、社會逼我」,當你連嘗試的勇氣都未有的時候,你並沒有資格回應。要回應,請你用行動回應,證明你不是廢青。
環顧周遭,不少男生都在要求政府幫助,政府唔幫就求父母;難怪香港女生難覓如意郎君。那些時時要求政府廣發福利的政客,如果不是天真地認為政府萬能,或是用公帑買票,應該就是不明白人的尊嚴、價值到底為何物。貧窮等於沒有尊嚴?相貌平凡又是否羞愧?到底有些人不明白人到底是什麼,把人和其他事物本末倒置;不如請政府設立整容補助金,否則香港人哪裏有「面子」?
過去十年,政府對市民的幫助不絕,有統計指曾特首在任期間派錢的數目竟達1800 億元,何以市民卻愈扶愈貧?努力工作,倒不如努力上街爭取;那些政府「幫助」,原來不斷摧毀香港的價值。再看「10 個70 後、80 後與90 後的分別」,愈扶愈貧難道無因?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祝越山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