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哲學

東周刊 (靈點一巴先, 2012.8.01)

 

小學老死R的超老土問題:「王弼,香港買樓是不是時候?」R以加拿大為家,三十多歲已成為國際天然氣管道顧問公司的合夥人,公司擁有頂尖專利技術,肯定屬高等華人。賺錢太多,自然身痕,擁有英式大屋不心足,還想炒貴我等「已發展中地區」的房地產。

R繼續說:「我做過些功課,有資深炒家跟銀行家辯論,資深炒家認為樓市愈升愈有,銀行家則在計數,並以『奧運站一帶單位為例,以現時租金水平,實際回報率只有約1厘,即等同市盈率高達100倍的股票,明顯不是正常人會選擇的投資』,但我手頭的現金真的天天在貶值,高追還是等大冧市?」

「我跟自己說過,不會回答這一類問題,因為責任太大。我不是行政長官,失憶不是我的習慣。我見過滿街負資產,報紙三五天就報道有樓蟹燒炭自殺;也見過O三年有父母反對兒子買樓,結果兒子走雞,搞得父子反目,思歪當選的一天,兒子興奮得大力拍枱,跟我說:『還差沙士重臨,我便不用再做無殼蝸牛!』」

我接着說:「不過,對於你這類高等華人,我們可以把討論昇華一點。你的問題,其實不是『買不買樓』,而是『何時買』,跟銀行家一樣,他不單把自己手頭上的物業全部沽售,更着家人跟他,是因為他預測樓市會大冧,便可以低位入市,他還是覺得物業是值得投資的資產。他着眼的,是如何賺取差價,更引用在金融市場的過去的經驗和見識,力證他的決定正確。問題是,他的經驗和認知,是適用於二OO八年前的世界,但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印鈔,金融市場的力牆改變了,所謂New Normal,財經演員們如果還用舊的方程式作分析,我認為是靠害。」

「我認識有人同時在九七年初在同一屋苑買樓,一個持貨至今賺了一倍,一個二OO一年破產,相同決定,結果卻南轅北轍。說到底,手上得一注本錢,要一擊即中,和擁有千萬資產,到億萬富豪,又各人現金流和負債水平不同,買樓還是沽貨套現,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更深層次,是一個人對財富應有自己一套哲學。窮人朝不保夕,通常只視現金為財富,但當現金累積到一定水平,開始買樓、到買遊艇、巨型鑽戒、古董,有富豪在股災夠膽入市,我不認為他們特別好眼光,而是他們明白現金只是財富的其中一個形態,古董、股票、物業、Patek Philippe、Hermès袋,無一不是財富,理財的意義,是在不同的時機,把貴價資產,兌換成有潛質的distressed asset,最終目標,是改善生活、有自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有餘時,更可以幫助社會上值得幫的人。只以現金計算自己的財富,你的水平不該如此吧?」

R聽過我一番偉論,若有所思,似煩惱已久的事,已有答案。

輯錄自      466期 Book A     【靈點 一巴先0.1%】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