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招超錯增加經濟風險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2.11.01)

 

貨幣政策的扭曲,是過去幾年資產價值暴升的最大原因。香港的地產,尤其是住宅,被保值投資者選中,絕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香港的住宅單位,不但流通量大,交易成本也不算高;最重要是香港住宅單位,尤其是大型屋苑,租金資訊透明度高。站在投資角度,貨幣購買力不斷被削弱,回報計算的可預見性愈高,愈是上算。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香港的樓市經歷過一次非常短暫的冷鋒,之後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升浪。最初,被追捧的是豪宅。之後,就是次一級的一手大單位。記得當時的特首曾蔭權說,豪宅有炒風,政府管不了那麼多。2010年第二輪量化寬鬆之後,明顯連其他檔次的住宅也出現價格泡沫。特區政府在裡裡外外的政治壓力之下,連環出招,除了透過金管局要銀行收緊按揭,還有針對轉手套利的特別印花稅。許多評論早就斷言,特別印花稅對減少需求的效用成疑,但加長投資者持有物業的時間,肯定會影響市場上的易手樓供應。事後孔明的說,政府所謂打擊炒樓的措施,不但增加了上車的難度,也減少了交投的數目,對壓抑樓價升幅,卻沒有多大成效。置業的門檻愈來愈高不可攀,樓價和實質經濟環境以及負擔能力,背馳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這種泡沫可以維持多久,唯有等歷史去解答。但可以肯定,資產價格泡沫維時愈長,最終的破壞力也愈大。近代經濟歷史的教訓也說明,股災不是最可怕,地產泡沫對經濟的衝擊才是最大。樓市亢奮,幾乎整個經濟體自然漸漸一起泡沫化。同樣道理,樓市崩潰也會觸發其他資產的價格一同受壓。

聯儲局推出第三輪沒有限期的量化寬鬆,令微單位、偏遠屋苑、以往無人問津的易手居屋甚至公屋也出現追捧。傳統投資智慧說,當劣質資產都被追捧,買家已明顯失去理智,一廂情願相信資產價格明天一定會更好。在這個時候,新政府除了延長特別印花稅,更抄襲鄰近地區的做法,向非本地居民的置業者,徵收另一筆額外印花稅。政府出招動機明顯是要向香港人說,政府體恤港人置業的良好願望。坦白講,樓價有泡沫,說政府應該坐視不理,政治上只會被人譏笑是幼稚。不爭事實是,香港住私樓的人口,只有一半多點。所謂剛性需求,究竟有多堅呢?我明白,擁有自己的物業,確實令人有一份安全感,但請明白,在供斷按揭之前,其實是在跟銀行在進行超長年期的博弈,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銀行肯定都是贏家。我常調侃地說,香港最厲害的出口工業是建築,而且買家帶不走產品;最大的利益卻歸庫房。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觀點,讓更多其他地方的人持有香港的物業,才是穩健紮實的抗逆周期措施。現在,政府將香港樓市泡沫的責任,推卸到非本地人買家頭上,不但捉錯用神,民粹的手法更是後患無窮。記緊,資金本無國界,趕走非本地的投資者,令風險更集中在本地,是超錯。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