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億八千萬牛津夢

香港商報 (智庫爭鳴A03, 2013.03.09)

 

香港的基層學童,愈來愈缺乏向上流的機會。從貴族幼稚園,到41區名校網。種種的制度,都讓出身貧苦的學生,更難選讀一流的學校。有人曾經說過:「教育就是為了讓不同出身的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觀乎香港的教育制度,明顯與此背道而馳。

 

全額資助留學生

在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財爺決定撥款4億8000萬元,成立獎學金,讓本地學生到海外讀大學,每年名額20個,條件是畢業後起碼要回港教書兩年。

計劃一出,本會成員李兆富立即高呼「成功爭取」。無他,本會一直以來,都要求教育制度,應該是「錢跟學生走」。可是現行的大專教育政策,政府是根據院校而撥款,而非根據學生人數來撥款。這個制度的最大問題,是不論收生多寡,撥款都不會因此而改變。既然收生不足都不會影響所得的資助,校方自然會認為與其將資源撥給學生,倒不如讓教職員自己享用。現時政府讓資源以學生而非院校為本,當然值得高興。

不過每年只有20名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建議政府,與其把這個獎學金局限於每年20人,倒不如把這計劃擴展至全港適齡學生,只要有任何一間海外大學願意取錄,香港政府都會全額資助該名學生的學費。其實,現時海外一流的大學,學費只需十多萬一年。以牛津大學法律系為例,海外學生的學費約15萬一年,而香港政府要用接近20萬,資助一名於本地院校就讀的大學生。以人均成本而言,資助本地大學生到海外讀書更來得划算。更重要的,是保證沒有學生因家境、而非能力的問題,未能就讀心儀的學校。

這計劃的另一個重點,是讓本地的大學直接跟海外大學競爭。香港的教育質素不是經常為人詬病嗎?有了這個計劃,有能力的學生自然會選擇世界一流的大學,倘若往海外升學的人數,遠遠拋離於本地升學的人數,各大專院校大概都心裏有數,要留住學生、留住資源,必須提升自己的質素,與海外大學爭一日長短。屆時各大專院校可能要縮班,甚至要裁員,以精簡架構,提升效率,增加競爭力,教育界有不少既得利益者會受損。不過,請記住,任何時候,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都是正接受教育的學生,而非教職員或院校。教育質素提升,對學生及學校本身都有好處。

 

促進本地大學與海外競爭

至於有人擔心,認為該批海外留學生會選擇留居異地,而不回來建設香港,白費心機。其實移民潮期間,就有不少享受過本地優厚福利的居民,移民到外地。根據統計處的資料,單單1992至1997年間,就有30萬港人移民。香港法律賦予每一名香港人自由,包括放棄做港人的自由。他們選擇離開香港,是他們的自由,我們不應限制他們的選擇。

不過我幾敢肯定,這情況不會發生。香港生機處處,而且又有簡便的低稅制。種種好處,都只有經歷過海外死氣沉沉的生活,被繁瑣的報稅表折磨過的人,才有深切的體會。千禧年間,不少曾一度移民的香港人,最後都選擇回流本地,繼續留港建港。這證明只要有吸引力,我們總是可以把人才留住。所以我們不應因噎廢食,令一批因家境所限,有潛質,但未能負擔到海外深造的學生失去機會。

教育就是要培育下一代,給他們最好的。讓有能力的學生不會因金錢的問題,而要放棄攻讀一流的大學;讓他們選擇心儀的,對自己最好的學校,正正是良好教育的第一步。

 

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
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