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的最終目標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06, 2013.04.18)

 

近來每天均見到工會的新聞,但大家可知道工會是什麼一回事?

為勞力定價,向來不易。同一個職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態去做,效果會非常不同。但是,按價值貢獻去回報工人,原則肯定錯不了。

不過在工會首領者眼中,工資的定義,卻不是工人對企業的價值貢獻。工會主張,僱主提供至少可供工人養家的工資水平,是為「家庭工資」,而這個綱領背後的意識形態基礎,正正就是社會主義教條的後半句:「各取所需。」

社會主義天堂的口號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可惜,真正實行時,社會主義國家都只高舉「各取所需」,「各盡所能」這前半句,卻遺忘得一乾二淨。當「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沒有誘因,只憑勸說,社會主義經濟生產不足,又豈能滿足眾人慾望?

當然,社會主義者不會承認,自己破壞了創造價值的誘因,正是社會停滯不前的原因。所以,社會主義者面對公眾時,永遠擺出一副儉樸清貧,反對奢華鋪張的形象。諷刺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裡,許多家財豐厚的富豪,生活只是簡約地豐足。偏偏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獨裁者,私生活卻是窮奢極侈。

不是憎人富貴。畢竟,生活中的奢華,最終是個人的選擇。文明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由,憑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享受,或者不去享受這些奢華。有選擇自由,民眾才可以培育出自我制約的道德情操。當生活的標準要由集體去釐定,個人也沒有空間去爭取更多,久而久之,社會也漸漸喪失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沒有本錢去享受,說什麼自由都是假的!」社會主義者看不到價值不單只是物質,還有非物質,靠人的心思創造出來的部分。所以,社會主義者只知要劫富濟貧,均分資源,否則就只有小部分人能享受;亦既然如此,自由對大多數人沒有意義;所以,由社會主義繁衍出來的工會運動,主要綱領之一,就是犧牲個人自由的集體談判。

集體談判,結果就是所有工人標準單一合約,未必可以做到「各所取需」,但肯定是平均主義;「家庭工資」和其他僱用條件的要求,說穿了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全套福利。自由談判和集體談判,差異在於怎樣去理解工人。自由談判視每個工人為獨立的個體,工會主張的集體談判,卻視工人為面目模糊,可以隨時替代的生產元素。究竟,是誰不將工人當做人呢?集體談判還有一個不方便的真相:要每個工人都可以不加入工會,但又可以享受到工會代表集體談判,是佔便宜。沒有人比社會主義者,更親密地了解免費午餐的誘惑。所以,通常有了集體談判,下一步就是強制工人加入工會,服從工會。在工會勢力強大的地方,不服從工會指令罷工的工人,會被稱為「工賊」,被視為階級敵人。工會不但將資本家視為敵人,也將跟工人競爭的其他工人視為敵人;這種充滿仇恨和妒忌的意識形態,自然會選擇以破壞性手段去達到其最終目的:落實社會主義思想!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