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建公屋少建私屋好嗎﹖

am730 (C觀點 A10, 2013.07.04)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未來十年,公營房屋將主導本港樓市,公營房屋與私樓的供應比例,傾向6:4。

這是一個恰當的比例嗎?這是否意味著政府打算由政府的官僚系統去解決房屋問題﹖而不再依靠效率更高的私營房屋市場?這樣對香港真有好處嗎?

近年香港樓價高企,市民置業困難,社會輿論常把這歸咎為地產霸權橫行的惡果。在這種社會氣氛下,政府如果繼續想透過私營市場去解決房屋問題,很容易被指控為官商勾結,協助地產商謀取暴利。

這種民間情緒其實非常配合梁振英想政府相對有為的施政方針。事事向政府問責的結果,只會令政府可管的事情愈來愈多,人民可有的自主空間愈來愈少;如此,梁振英就可以出來扮演為人民謀幸色。屆時,不用中央干政,香港自己也會社會主義。

上一代香港人,由大陸來港生活,就是不歡過事事由政府包辦的社會主義生活。他們願獅子山下搭木屋,也不住工作單位提供宿舍。想不到他們的下一代,儘管有機會讀大學,也一早去輪候公屋,還美其名為拒做樓奴。

在香港,只有18%的人有機會讀大學,社會在他們身上投資了這麼多,本希望他們可以成為社會的貢獻者,誰知道他們也想依賴社會,還要與基層去爭公屋資源,難怪政府可以大有道理,多建公屋少建私屋了。

其實,何止梁振英政府有這種傾向,大部分政黨在房屋問題上,都一律傾向要求政府多建公營房屋,以及放寬申請入住條件,以示他們在為市民爭取權益。如果讓這樣的政客當政,全港市民遲早都可以入住公屋。

早年,政府還會強調,香港應該小政府大市場,政府才不至於重公屋輕私屋。不過,現在民情已變,政府要開發新界東北,也得承諾多建公屋,否則反對力量一定更大。

其實,愈來愈多人入住公營房屋,絕非社會之福。依賴政府只會限制個人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

公屋的格局千篇一律,不外按住戶人數分配幾種定型的單位。要住好一點,就得靠議員去促使政府修訂公屋標準。政府只能做到人人平等,但人的本性卻想爭取比別人更好,這是公屋系統沒法提供的。

特區政府有本事的話,應締造一個環境,讓社會上的人都可以一展所長,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更美好的生活。如果能讓更多的人相信,自己將來會有機會置業,而且可以愈換愈大,愈住愈好,那大家就會對將來更有期盼。

在高峰期,香港曾有超過一半的人入住公屋;後來隨著經濟的改善,能夠自行置業的人才愈來愈多。董建華年代,政府曾想看到七成的香港人都有自己擁有的居所,想不到現在要走回頭路,要再讓更多的人入住公屋;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施永青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