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

信報 (經管智慧 B15, 2013.08.21)
每年8 月中下旬,香港街頭巷尾總會見到大學新鮮人在東奔西走,那些新鮮人正在經歷由中學生蛻變成大學生的儀式。
每次見到這些新鮮人,我都不禁會思考,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尤其是在香港,許多大學學位都是由公帑大幅補貼。無錯,就算不用簡單的經濟學分析,常識也告訴我們,假如沒有納稅人的供養,青年人要付全費去讀大學,他們未必會選擇這一條路。
自十九世紀以來,知識分子都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要知道,當年就算在世界第一強的維多利亞英國,教育仍然是少數人的奢華。除了教育的機會,當時的社會還有許多階層的屏障。隨着這些屏障被打破,生活水平亦同時得到普遍提升,一般人都會將兩個現象拉上關係。
並非否定學習價值
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要否定學習的價值,但是教育資源投入和社會普遍生活水平的改進,是一個嚴肅的經濟課題,不應該先入為主地去假設,教育資源投入是因,生活水平的進步是果。在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場合,我曾經和許多人討論過這個題目,發覺絕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認定教育帶動社會發展,從而得出政府必須投入資源,降低接受教育的成本。
我們必須了解,假如把教育單純地定義成知識的普及,政府以公帑去營運學校未必是唯一的途徑,尤其是在這個資訊成本愈來愈低的社會,正常的情況應該是見到各種推陳出新的教育模式。
學習是個複雜的過程,除了是知識的汲取,也是信念的建立。信念,就是個人身份的認知。換句話說,學習是個非常個人化的需求。原則上,最完美的教育應該是因應個人而去取材和選擇方法。高等教育本來的價值就是對個人思考的提升,令每個人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敢於獨立思考。
過去的世界,獨立思考是挑戰封建貴族的權威;思想的解放,促成現代社會的演變。可是當政府主宰了教育的資源和架構,教育也容易淪為政治的工具。雖然知識分子高舉學術自由的旗幟,但世界各地的校園,對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包容,尤其是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認知和欣賞,空間正在不斷萎縮。
教育模式趨向單一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正常的社會其實不用解釋。可是在意識形態愈趨集體的社會,獨立思考的意義卻漸漸變質;反政府,謾罵權貴,不等於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可是,當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水平愈來愈低層次。現代大學教育走向失敗的第一個徵象,就是獨立思考的淪亡。
事實的觀察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政府愈是大幅資助教育,教育的模式就愈趨向單一;畢竟在政府運作中,官僚化的後果,就是組織運作的規範化;而規範化的後果,就是令各種現行制度以外的新方法被排擠。
新方法,不只是技術的應用,更加是教育的內容、架構、用人標準等。沒有推陳出新,教育也淪為倒模式的運作;競爭由方法的創新,變質成建制的膨脹,向最大的資金供應者──政府,爭奪最大的預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本沒有因為政府的資助而降低,反而以壟斷式市場瓜分運作,令成本不合理地不斷上升。
其實許多在教育建制中的知識分子,天天都在抱怨大學的官僚,在學術上有志難展。有人選擇改變自己,為了穩定收入遷就制度;但既然都是為了五斗米折腰,更多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寧願選擇下海到市場,更見海闊天空。久而久之,大學愈來愈官僚,學術也淪為建制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我們要面對的真相:教育已經脫離了訓練獨立思考這個偉大的理想,變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既得利益。
對不起,現在的教育建制,似乎是扼殺學習的好奇心,多於鼓勵思考學習。回到學習的最基本,我仍然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但文憑和學位只是表象,是對自己內涵沒有信心的人的一張護身符。在今時今日的社會,真正有學習好奇心的人,要汲取知識和提升思考,機會俯拾皆是;甚至應該說,離開了教育的建制,學習仍然要持續,這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正意義。
最後,順帶借此機會邀請各位加入敝會舉辦的讀書會,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電郵至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和我們聯絡。
獅子山學會創辦人
李兆富

信報 (經管智慧 B15, 2013.08.21)

 

每年8 月中下旬,香港街頭巷尾總會見到大學新鮮人在東奔西走,那些新鮮人正在經歷由中學生蛻變成大學生的儀式。

每次見到這些新鮮人,我都不禁會思考,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尤其是在香港,許多大學學位都是由公帑大幅補貼。無錯,就算不用簡單的經濟學分析,常識也告訴我們,假如沒有納稅人的供養,青年人要付全費去讀大學,他們未必會選擇這一條路。

自十九世紀以來,知識分子都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要知道,當年就算在世界第一強的維多利亞英國,教育仍然是少數人的奢華。除了教育的機會,當時的社會還有許多階層的屏障。隨着這些屏障被打破,生活水平亦同時得到普遍提升,一般人都會將兩個現象拉上關係。

 

並非否定學習價值

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要否定學習的價值,但是教育資源投入和社會普遍生活水平的改進,是一個嚴肅的經濟課題,不應該先入為主地去假設,教育資源投入是因,生活水平的進步是果。在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場合,我曾經和許多人討論過這個題目,發覺絕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認定教育帶動社會發展,從而得出政府必須投入資源,降低接受教育的成本。

我們必須了解,假如把教育單純地定義成知識的普及,政府以公帑去營運學校未必是唯一的途徑,尤其是在這個資訊成本愈來愈低的社會,正常的情況應該是見到各種推陳出新的教育模式。

學習是個複雜的過程,除了是知識的汲取,也是信念的建立。信念,就是個人身份的認知。換句話說,學習是個非常個人化的需求。原則上,最完美的教育應該是因應個人而去取材和選擇方法。高等教育本來的價值就是對個人思考的提升,令每個人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敢於獨立思考。

過去的世界,獨立思考是挑戰封建貴族的權威;思想的解放,促成現代社會的演變。可是當政府主宰了教育的資源和架構,教育也容易淪為政治的工具。雖然知識分子高舉學術自由的旗幟,但世界各地的校園,對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包容,尤其是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認知和欣賞,空間正在不斷萎縮。

 

教育模式趨向單一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正常的社會其實不用解釋。可是在意識形態愈趨集體的社會,獨立思考的意義卻漸漸變質;反政府,謾罵權貴,不等於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可是,當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水平愈來愈低層次。現代大學教育走向失敗的第一個徵象,就是獨立思考的淪亡。

事實的觀察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政府愈是大幅資助教育,教育的模式就愈趨向單一;畢竟在政府運作中,官僚化的後果,就是組織運作的規範化;而規範化的後果,就是令各種現行制度以外的新方法被排擠。

新方法,不只是技術的應用,更加是教育的內容、架構、用人標準等。沒有推陳出新,教育也淪為倒模式的運作;競爭由方法的創新,變質成建制的膨脹,向最大的資金供應者──政府,爭奪最大的預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本沒有因為政府的資助而降低,反而以壟斷式市場瓜分運作,令成本不合理地不斷上升。

其實許多在教育建制中的知識分子,天天都在抱怨大學的官僚,在學術上有志難展。有人選擇改變自己,為了穩定收入遷就制度;但既然都是為了五斗米折腰,更多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寧願選擇下海到市場,更見海闊天空。久而久之,大學愈來愈官僚,學術也淪為建制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我們要面對的真相:教育已經脫離了訓練獨立思考這個偉大的理想,變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既得利益。

對不起,現在的教育建制,似乎是扼殺學習的好奇心,多於鼓勵思考學習。回到學習的最基本,我仍然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但文憑和學位只是表象,是對自己內涵沒有信心的人的一張護身符。在今時今日的社會,真正有學習好奇心的人,要汲取知識和提升思考,機會俯拾皆是;甚至應該說,離開了教育的建制,學習仍然要持續,這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正意義。

最後,順帶借此機會邀請各位加入敝會舉辦的讀書會,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電郵至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和我們聯絡。

 

獅子山學會創辦人

李兆富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