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會取代香港嗎?
爽報 (港聞 V19, 2013.09.16)
「上海自貿區會取代香港嗎?我擔心香港的優勢越來越薄弱。」有讀者問。
曾幾何時,香港贏在起跑線上。五十年代,亞洲諸國要民族自治,殖民政府的精英,若然不想回祖家,在遠東的落戶處,就只有香港。再加上大陸的精英、資本家等,都紛紛南來,正所謂出處不如聚處,這種歷史的偶然,可一不可再。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五十年代的「東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不是香港,是菲律賓的馬尼拉。其時的歐美洋人眼中,馬尼拉才是在亞洲最有前途的城市:有穩定的民選政府、政客和社會精英受過歐美的高等教育,甚至在1966年成立亞洲開發銀行,也選了馬尼拉,皆因當地基建好,人才供應充足。
七、八十年代興起的亞洲四小龍,只有香港是文人政府成立。國民黨1949年逃難到台灣,韓戰要到1953年中才結束,新加坡自治邦要到1959年才成立。由軍人又或者革命領袖成立的政府,難免會再集權管治的一套,用在經濟市場上;到了七十年代,當亞洲各國政府銳意發展出口工業,香港已經慢慢演變成金融服務中心。其時,沒有太多香港人擔心這個城市的優勢,會喪失在競爭之中。偏偏在這個時候,大陸改革開放,香港又多了一個新方向。
不能故步自封
香港的成功,總有點運勢的因素,但是文人政府和自由貿易港這兩個因素,卻絕非偶然。積極不干預,亦不是每一個地方可以刻意模仿的管治方式。
甚至乎香港本身,發展到今時今日,也不可能回到積極不干預的過去,有許多干預的制度,一但確立了,不但會無止境地膨脹,而且因為干預市場而建立出來的利益共同體,也會不斷以各種方法去令公眾相信,封閉和由上而下的集權管治,優勝過自然發展出的秩序。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越多富有的鄰居,香港人的機會就越多。問題是這一代香港人,會否因為自滿而自我封閉,我們又有沒有足夠的靈活性去調節和進步?
專欄電郵:mailto:mcwriter@sharpdaily.com.hk
李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