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應由效果評分
香港商報 (智庫爭鳴 A20, 2013.10.09)
公共政策有分好壞。不過,政府什麼該做,不該做,因為價值觀每個人都不同,有時很難定奪。例如打擊樓市措施,如果我是業主,特別是剛入市的一批,一定不想樓價被政府打壓;但如果我是09年把物業賣掉博樓市跌,希望低位再入市的前業主,自然會期望政府的辣招令樓市大幅下跌。特別是香港有一半家庭擁有自置物業。人人難免從個人從價值觀出發,因此打壓樓市的目標是好是壞很難取得共識。
公共政策 今非昔比
所以,除大是大非,評論公共政策好壞,最好由另一角度出發。也就是政策推出之後,對社會影響的評估,應以是否符合政策制訂者預期,來加以打分。例如,70年代香港賽馬會職業化,接受場外投注,為的是打擊外圍賭博,堵截犯罪集團財源;同時削弱警權,把緝毒的執法權力分給海關;又成立廉署專職打擊貪污。事後亦證明香港治安和廉政程度大幅改善,與政策推行的預期一樣,這就是好公共政策的經典代表。
然而,不知政府是否太滿足於香港歷年來的低犯罪率,而過度自滿。以近年從一些大眾不太關注的公共政策來看的事,香港社會的治安竟然令人有開倒車的感覺。
最近,牛津經濟研究院便發表了《亞洲十一地區私煙問題研究2012》報告,指出香港私煙問題猖獗,成為區內私煙天堂第二名。僅次於煙稅最高,而打擊私煙執法最鬆弛的汶萊。情況有多嚴重?香港每三包香煙,便平均有一包是走私煙或假煙。而重災區是新界北區,因為有調查發現,棄置路上的煙包,幾乎全是私煙。而公屋煙民,透過犯罪組織提供的熱線訂購私煙,更是公開的秘密!
先撇開個人價值觀不談,例如吸煙是否如一些極端分子所言應該一律禁止(希特勒就是最著名的禁煙分子),既然現行香港法例仍容許吸煙,卻又用煙稅作為寓禁於徵的手段,便不能不檢討煙稅為社會帶來的正面影響,是否大於副作用。
公共政策 應求實效
實際情況是,雖然香港在2009年把煙稅大幅增加50%,吸煙總人口卻不跌返升,2011年再加稅41.5%,也不見情況有明顯改善,可以說,透過加煙稅令煙民戒煙,已到達瓶頸階段,不見得有明顯效果。
然而,大幅加煙稅的負面效果,正如前述,是私煙猖獗,香港成為了私煙天堂。依退休警司左禮宜(RobinJolly)所言,販賣私煙更「百份百涉及黑社會」。明顯的,增加煙稅令私煙有價有市,足以令犯罪集團肚滿腸肥,有更多資源可從事其他非法活動。
更甚者,是當私煙不斷加快的流入,做成執法部門,如海關的壓力大增。前年,就在加煙稅的不久後,有海關人員因緝私煙,追捕匪徒時撞爆肝臟命危。可見,加煙稅的副作用一點都不可小覲。
由此可見,政府在七十年代利用馬會接受投注,在改善香港整體治安的貢獻,就比現在對香煙寓禁於徵,高出不知多少班。因此,特區政府在制訂公共政策,先要回歸從前的務實,斷不可只靠政治正確掛帥。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