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我的一人一票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3.11.14)
香港有550萬人合資格成為選民,但選民登記冊上,只有347.7萬人;投票率最高的一屆,只有183.9萬人投票。換句話說,近200萬人有資格做選民,卻沒有登記。163萬人有資格投票,卻沒有去投票,超過360萬人選擇不參與,有人叫他們做沉默大多數。
不參與,有成千上萬個理由,但其中一個最理性的原因,就是投票改變不了結果。「一票都不能少。」雖然政治演員如是說,但簡單的成本效益計算是︰每個選民的一票,只是最終結果的百萬分之一。花時間到票站,又花心機了解政綱,行動的利益,低於不行動省下的精力,所以理性的人大多選擇不投票。人總不可能時刻理性,心底裡我們也是感性的政治動物,要是可以用選票去支持自己認同的人,有時還是會明知故犯地去不理性。滿足於現狀的人,不會投身選舉政治。從政,除非是為了個人利益,否則參政的單純動機,就是要改變現狀。假如沉默多數的願望是保持現狀,他們在政治生態圈中找到代表的機會,自然也比較低。沒有代表,沉默多數也不投票。科大雷鼎鳴教授上星期發表了好幾篇文章,提出要增加投票率去反映沉默多數意願,將兩極分化的政治光譜,拉回比較靠中間。在個別民主社會,也有強制投票的做法;可是原則上強制投票等於強制選民登記,做法背後假定了投票不是權利,也不是義務,而是一種公民責任。不似一般政治愛好者,雷教授始終珍惜自由的價值,所以他提出了與其強制,倒不如透過激勵,來增加選民參與率,令沉默多數的聲音得到反映在政治的市場當中,抑壓極端的民粹主義。
選舉運作,始終擺脫不了成本效益不對稱的先天缺陷;代議士要成功當選,難免要以最簡單易明的綱領,在最不用選民思考的情況下,聚集最大的支持。無論是強制投票抑或激勵投票,很大可能只會令政治生態圈,多了一群自以為代表了多數聲音的人。社會未必因此而變得兩極,只不過兩極對立的戰線,將會重新定位。讓沉默多數有選舉,「負票制度」其實是更可取的方法。簡而言之,每個選民仍然只得一票,可以選擇投票支持自己心儀的政客,又或者是對自己最不認同的投一張負票,抵銷政客的得票。沉默多數不但會因負票而熱衷參與,要是政客至少要以淨票數當選,政治光譜回到保守中間的機會也更高。民主政制的最終價值在於制衡,將不稱職的政客趕下台,負票制無疑是很有創見的想法。可是,負票制設計對政客利益有損,難以得到落實,但正因為這個理由,我更加認為香港人要認真討論這個概念。可以投負票的話,我肯定會投下我的一票,你呢?
李兆富
公共事務顧問及時事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