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學校合謀殺死競爭

香港商報 (2014.04.18, A03, 獅子山下)

因為出生意欲降低,令本地學童數目持續減少,學校為避免收生不足而推行小班教學,甚至要各出奇謀,如送出獎學金吸引學生就讀,這些都是舊聞。不過最近從報章得知,殺校重災區屯門,學校為了保障區內學校的利益,與區內學校合謀,不會收取同區轉校的新生。為了確保同區學校不會互搶學生,它們甚至要求教育局作為公證人,防止學校間作弊。

但求自保非重學生

這種做法,有否違反新推出的《競爭法》,筆者不得而知。不過這種做法,筆者就極不贊成。教育,從一開始,就應是為了學生,而非教師而設。所以任何為了教師利益,而會影響學生教育質素的政策,筆者是最反對。良禽擇木而棲,學生為了自己的將來,尋找一所更適合自己的學校,亦無可厚非。筆者尚記得有位成績優異的同學,中央派位的結果相當理想,是第一流中學。但他仍不滿足,他靠自己出類拔萃的成績,及出色的運動表現,成功入讀全港最頂尖的學校。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有如這同學般要求高,但學校間,就絕不應剝奪同學選擇更合適學校的機會。

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個講法,不單適用於學生,也適用學校。透過競爭,學校間才會有危機意識,以提升教學質素,留住學生。學校要縮班,甚至被殺校,歸根究柢是因為沒有學生願意入讀。會出現這個情況,除了因為學生人數持續減少,亦因為校網的制度,令學校間缺乏競爭。筆者亦曾在本欄闡釋過,指校網的最終效果,會令學生減少動機跨區就讀一間更好的學校,而會選擇留在同區,在一間次好的學校讀書。客觀效果是,學校有了校網的保護,學校、尤其跨區學校之間的競爭明顯減少。

有了校網後,學校傾向維持現狀,傳統名校固然繼續受歡迎,但地區學校就變得隨地區的學童數目增減,而影響該區學校收生狀況。學校的生死,取決於該區的人口狀況,而非學校的表現。這,就是不用競爭,而用其他方法收生的惡果。

一直以來,中央派位後,以留班位取錄的學生,質素都是極高。因為那一批,都是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筆者中學時期,每年總是考全級第一的那位同學,就是以這個「非正常途徑」入讀。這位同學,現在已是一位醫生。學生和學校總是互相影響。就算是一位學生都可以為整個班級帶來巨大的影響,更遑論一位傑出校友對校譽的影響。

不應助協調而應更開放

可惜現時屯門區學校,為了保住學校,而打算自毀長城。要知道,就算屯門區的人口突然爆炸,不受歡迎的學校,始終都是會難以招生。但學校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長遠的福祉。更糟的是,此先例一開,難保其他區分的學校不會仿效。所以教育局不應幫屯門區的學校協調,反而應開放更多學位予叩門轉校的學生。因為學校需要的,不是一百個學生的人,而是一百顆想上學的心。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