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怡事件中的幼稚病

香港商報 (2014.04.19, A02, 獅子山下)

每個年代、每個地區,都總會有一些地標,陪我們一起成長。例如當年的八佰伴、荔園等,都曾陪伴我們一同成長。不過正如一句老話:「所有人、所有事,在你的生命中,都只是過客。」人要成長,就是要學懂身邊的事,全都會無可避免地流走。不過香港最近數年,新興起了一個名詞,叫「集體回憶」,只要夠多人高舉這個名詞,好像傳媒甚或政府高官,都要走出來回應,更甚者他們可以動員,叫政府用公帑,保留那些人的集體回憶。

筆者明白,人長大後,總會想尋回自己年少時的回憶,所以一些復刻版的玩具,總是大有市場,因為人們要到長大後,才有足夠財力,一圓自己年少時的夢想。身為古典自由主義的支持者,筆者當然不會反對他們用自己荷包的錢,追回自己的夢想,不過筆者就極不同意,用公帑或者輿論壓力,迫其他人屈服。

父母應以身作則

早前有報道指,天水圍的德怡中英文幼稚園,因不獲續租,因而要停止辦學。筆者閱後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擔心小孩子,可能家長要為他們找新幼稚園而四處奔走。不過細閱內文後,發現續租的,原來也是幼稚園,而且承諾接收所有原校升讀的學生,還承諾學費不會加多過百分之五。看到這裏,我的心頭大石已經放下。正好奇為何這樣的事都可以做新聞,最終發現原來有大批家長和老師,到長江中心請願,要求讓本來的幼稚園續租。原來又是一個要打倒地產霸權的故事!

做生意的,最講合約精神。長江集團已經跟新的幼稚園簽定合約,自然不能違約,而長江更因新的幼稚園明言會接收所有學生,所以才讓這間新的幼稚園承租。就算以生意人的角度出發,長江已經是甚為家長想。而且信守承諾,不是家長要求小孩的應有美德嗎?現在家長和教師,怎可以自己要其他人違反承諾?小孩子長大後,發現自己的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反而輸打贏要,他們又會怎麼想?學童不能在原校完成幼稚園課程,對家長而言,肯定會造成很多不便,但為人父母,就絕不應因此等事,就讓自己隨便叫人放棄承諾。

不要愈來愈幼稚

筆者見過有不少小朋友,在逛百貨公司時吵吵鬧鬧,央求父母替他們買新玩具。不知道是錯覺還是什麼,筆者總是覺得好像愈來愈多父母屈服,買玩具給小孩子,以換來一時的安寧。筆者也不知道,是不是愈來愈多這類子女,開始為人父母,所以香港愈來愈多這類事件。一哭、二鬧、三上吊,其實跟小朋友發脾氣無異。就算找到立法會議員為你撐場,亦不能改變發脾氣這本質。成長,本來就是要學懂接受改變。有人說,香港快死。我說,香港不是快死,也不是變得更陌生,而是變得愈來愈幼稚。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