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通縮與經濟

香港商報 (2014.10.27, A02, 獅子山下)

最近股市狂跌,就連我身邊的大好友都開始要沽貨,加上最近香港發生的事,真的令人很疲累,累得連自己買下的股票也沒有心情留意。悶極之下,收到大學時期論文導師的電郵,邀請我替他的學生講一堂課。本着幫母校的心,我想都不想就答應下來。

甫進課室,見到有大半同學上課,心裏都踏實下來,在這非常時期同學們沒有翹課,筆者感到很高興。筆者的講題是「美國零八年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這種題目,筆者跟圈內的朋友討論,固然容易講得興奮,但面對一班對經濟似懂非懂的大學生,對筆者來說,肯定是挑戰。

一個半小時過去,筆者的演講也完結。演講途中,有不少同學繼續玩手機,這也是意料中事。幸好,在答問環節,仍有同學願意舉手發問,筆者亦算安慰。而其中一條問題特別值得大家深思。同學問:「金融海嘯後,為什麼各國政府都要爭相印鈔,製造通脹?難道通脹就等於經濟復蘇?」

這位同學相當聰明。我答:「不,當然不是。通脹、通縮、經濟增長、經濟衰退,四件事都是獨立事件,四者並無必然關係。當然,很多時經濟增長伴隨着通脹,而經濟衰退又伴隨着通縮,所以很多同學都會混淆。

要理順四者的關係,先要明白四者的定義。經濟增長及經濟衰退,分別指該國的生產力上升或下跌,這兩者不難理解。比較難明白的是通脹及通縮。當市場只得一件貨品,而有10元貨幣,該物件價格就是10元;而當市場上增加了10元貨幣,市場上總共有20元貨幣,該貨品的價格自然漲到20元,這就是通脹;相反,市場上減少了4元貨幣,市場上總共只有6元貨幣,該貨品的價格自然跌到6元,這就是通縮。所以你可以見到,通脹或通縮,純粹只是貨幣的多少而決定,與經濟增長或衰退無關。

不過,貨幣的供應一般都是由中央銀行決定。而中央銀行一般都有個指標,例如說要增加貨幣供應3%,所以經濟增長時,自然伴隨着通脹;但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很多時會比原先的指標再額外加印貨幣,這就是量化寬鬆。中央銀行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加印貨幣,推高資產價格,讓持有資產的人不必蝕太多,維持他們消費意欲,讓他們繼續消費,維持經濟增長。

不過理論歸理論,貨幣增加了,人們仍然繼續不願消費,但因貨幣增多了,所以物價仍然上升,這種情況,叫做滯脹,即衰退連通脹,這種情況人民最叫苦連天,物品價格飛升,但經濟又差,很可能又失業,一戰後的德國,正正是這種情況。而有種情況市民是最樂於見到的:就是通縮加經濟增長。這時人人安居樂業,而且只要儲錢進銀行,同一筆錢在將來可以買到更多東西,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初的中國,正正是這種情況。當時中國的貨幣增長,竟追不上經濟增長,結果就是中國國力大增,而人民亦可安居樂業。

由此可見,通脹、通縮、經濟增長、經濟衰退並無必然的關係,最重要的,其實是有一個穩健、可預測的貨幣政策,讓市民可及早做風險管理,以及做相關的投資,這才是一個中央銀行應該做的事。」

我自知以上講的對同學來說可能暫時難以明白,但見到他似懂非懂的神情,我就知道自己將一顆探求經濟的種子,種入同學心裏,希望他將來可以繼續鑽研,那我就不枉此行。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