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創雙贏

香港商報 (2014.12.23, A02, 獅子山下)

政府公布兩項重要的房屋政策,一是未來十年長遠房屋策略,二是撥出270多億儲備作興建公營房屋。兩大政策最需要的,就是人和地。

本港大型基建數量增多,西九文化區、中環灣仔繞道、機場快將擴建第三跑道,同時港鐵亦有9條支線發展,加上公營及私營住宅計劃都密鑼緊鼓,工程費用佔政府開支很大比重,但在建築業人手長期不足的情況下,工程延誤,成本必然大幅上漲,甚至超支,而十年房屋策略仍然維持技工文化的線性思維,沒有提出輸入外勞以降低建築成本。

近年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遠超香港,香港2013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為3.8萬美元,比新加坡的6萬美元低近一半。香港跑輸星洲,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外勞政策。

新加坡人口只有香港一半,僅約300多萬,但外勞數目超過120萬,香港每年輸入外勞2415人,僅佔總勞動人口0.1%,與新加坡相比真是太少了,甚至比澳門的8.7萬名也少30多倍,經濟動力差天共地。

星洲外勞主要從事勞動或厭惡性行業,建築業就是最大比重,故能大幅降低基建和公營房屋的成本。如果特區政府開放輸入外勞,估計可以減少三至四成的工程開支,大大減輕庫房的壓力,同時可控制工程的完工時間。

港人經常抗拒外勞,擔心被搶飯碗,但事實是建築業長期缺乏新血,青黃不接,逾萬個技術工人位置有待填補,單靠本地培訓不知要待何年何月才能人數達標。

香港近年失業率屢創新低,幾乎全民就業,輸入外勞空間極大,而輸入高中低層次人才,對港人就業不會構成威脅。

本港長期缺人缺地,為何仍不肯改變思維?為何不仿效新加坡,聘請外勞協助建屋和進行大型工程?

港府基建工程頻頻超支,已上馬的九大基建項目,最新總開支逾4000億元,即已超支逾1600億元,勞工短缺問題將會持續,建築業人手料進一步緊絀,加上人口老化,情況更為不妙。

外勞政策可在極短時間內解決「勞工荒」,長遠有效降低建築成本、控制樓價和工程費用,減少超支,達致雙贏,政府應從速研究。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