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金融遊牧民族搵大佬之旅
am730(觀察)
曾幾何時,不少人以自己有幾手滙控股票為單位,來量度自己的資產和身家有多豐厚。時移世易,今日手上仍有許多滙豐股份的朋友,都未必敢公開承認擁有它的股票。如今的潮流,是認自己有幾層樓,甚至在最近一個月,我聽見街上不少人認自己有買港交所,可是當港交所股價仍徘徊150元水平的時候,大聲話自己有港交所的情況則非常罕見,為何有如此落差,此乃後話。不過,縱使滙控股票的光環已退,香港人對這家以香港命名的國際大銀行,還是有感情的,至少,許多人的身家財產,仍是託付於它的紅簿仔之中,所以對它總部遷冊的新聞也特別關注。
滙豐控股放風遷冊總部回港,根據王弼炒股Facebook Page (fb.com/buytillsuspension)的粉絲報料,其實市場早於3月已有風聲,不過當時市場認為管理層只是出口術,並未認真對待,所以3月時股價沒有裂口高開式大幅爆升。不過,心水清的投資者會觀察到,滙豐股價確實於3月16日於64.35元見底,然後輾轉向上,直至4月24日周五,當西方傳媒高調報道滙豐控股董事會要求管理層「研究一下,在新環境下滙豐總部設在哪裏最好」,股價在午市後便彈升4%,之後的周一交易日更進一步飆升6%至78.25元的當日高位,交易額超過一百億元。投資者明顯對滙豐遷冊有許多憧憬,認為此舉非常有利滙豐的發展,才會炒高其股價超過兩成(由三月低位計),市值增加2,700億元之巨。如果純粹只為慳稅(因為香港的稅率比英國為低),遷冊每年只會為滙豐省下100億港元左右的稅項,企業市值卻即時升值2,700億元,投資者是否過於雀躍?
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滙豐股價近年來如何盡傷股民的心。金融海嘯一役,不少國際大銀行元氣大傷,強如花旗,如果閣下在2007年買入,經過這麼多年的美股牛市,今日它的價值仍只有07年高位的十分一!無他,這是因為花旗接受了政府的入股拯救,大幅攤薄股權所致。但正如我的財演朋友孫柏文所言,滙豐是極少數的英美大型銀行,一分一毫都沒有拿納稅人的援助。它並沒有像一些美資大行,「公就我贏,字就你輸」,污衊了資本主義「贏輸都是自己事」的精神。這一回合,英資的滙豐實在較美資的同業noble。幾年前,有一些傻更更學美國人佔領華爾街的港孩,不知就裡,也霸佔滙豐總行的大堂,掠奪勞動階層菲傭們假日遊憩之地之餘,又說滙豐不公義,實在不倫不類。
說遠了,滙豐經歷金融海嘯,需時復原,最慘的是受了伸手要納稅人救濟大行的牽連,在西方的民意戰上被歸類為貪得無厭之徒,因此,在往後一連串的訴訟案件,洗黑錢、操控利率等,執法機關恃民意在手(王弼再一次重申,民意並不等如智慧),又加上政府莫財,越打越狠,罰款天文數字。在美國的情況,外資大行的罰款,又往往比美資行為多,究竟美國政府是否發窮惡,以盟主身份欺負歐英等屬國(Vassel States)的大企業,敲其腳骨,公道自在人心,由讀者自行判斷。
滙豐比其他歐資大行更坎坷之處,是同業例如德銀及BNP(法巴)等被美國罰款,德法政府和歐盟都會在言語上向美國抗議。反觀英國,沒大聲抗議之餘,還在滙豐背後插一刀,罰款、加稅,落井下石。說到底,莫說美國不放英國這位舊老闆在眼內,英國又跟歐盟若即若離,這家由蘇格蘭人成立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又有多少英國人視之為自己人?
遷冊回來,有何不可?
所以,一家以四海為家的國際大銀行,既然不被英國視為自己人,不為自己撐腰,回想昔日發跡、目前仍是盈利貢獻最大單一市場的香港,金管局又高度重視,拋橄欖枝迎回歸,遷冊回來,有何不可?更重要的是,除了亞洲新興經濟已成全球增長動力,亞洲國家仍持虛心受教的心,明白自己仍在發展階段,需要西方傳授成熟的金融體制。就是這個原因,滙豐會受亞洲國家揼心口的機會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回歸香港——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不可分割之地——滙豐他日若再受西方帝國主義欺凌,偉大祖國會否為其撐腰?滙豐可以提供的現代金融管理,又是否有足夠價值,換取偉大祖國的保護?當然,這給予許多投資者的遐想。姑勿論結局如何,在滙豐表示研究遷冊後,倫敦金融城市長Alan Yarrow在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公開表示「對銀行深表同情,明白於重稅及英國財政部嚴苛對待下,銀行對英國的忠誠必然動搖」,看來無論滙豐遷冊與否,跳一跳草裙舞,已經先扳回一仗。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董事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