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的廢紙

信報/2019-07-06/吳健華(獅子山學會項目主任)

暑期伊始,獅子山學會迎接數位從澳洲首次來港的實習生,其中一位實習生Steven,原來他的出生地正是國內貨幣貶值到飛起的國家──津巴布韋。借此機會,當然要訪問一下Steven,了解一下他對銀紙貶值的睇法,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本會Facebook專頁觀看訪問短片。Steven還說了一個笑話,話說有一位津巴布韋市民拿着一個餸籃去買麵包,但不是因為那人熱愛環保,而是因為要用個籃來裝錢(2008年7月,每美元兌7585億津巴布韋元),怎料當那人在店舖放下盛滿津巴布韋元的籃子轉身看看雜誌後,卻發現籃子被人偷了,只留下滿地津巴布韋元(所有類型的津巴布韋元2009年停用,變成一張張毫無價值的廢紙)。

Steven的笑話聽起來充滿諷刺味道,一個普通買餸籃竟然比一大絪銀紙還有價值?對許多人來說,也許這只會在一些無厘頭電影才會發生的橋段,而在我還未認識和加入獅子山學會前,我亦是難以理解為何一個國家的貨幣會「賤」到如斯地步。

一個國家的貨幣所以會貶值,其中牽涉到的原因,實在很難用三言兩語便能說個清楚,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貨幣變得「唔值錢」是因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則是商人增加物價,要賺到盡所致。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實情又真的可以如此簡單便能解釋過去嗎?

政府認可貨幣不等於有價值
在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中,被灌輸了一種意識:唯有由政府發行或認可發行的貨幣,才是「真」的,是法定貨幣,否則就是偽鈔。於是一些社會上的人士便會認為「政府發多少鈔票也可以,政府只要印多些錢就可解決社會問題。」

貨幣為什麼有價值?為什麼一個只是有點重量的普通金屬、一張極其量只是印刷精美的紙張,卻可以換取生活必需品和別人的服務?

如果我們稍為留意一下,便會發覺香港在發鈔制度上和其他國家有些不同,除了10元紙幣和硬幣是由香港政府發出外,其他20元以上的港幣都是分別由3間銀行所發出,而在每張鈔票上(除了10元膠幣)都會印有「憑票即付」的字樣,為何會有這四個字呢?如果我們拿着一張千元紙幣去發行那張紙幣的銀行兌現,那銀行要「即付」我們什麼呢?而由港府發出的10元膠幣,連「憑票即付」的字樣也沒有,我們又可找誰和兌現回什麼呢?

我曾經就以上問題向一些人查詢,其中包括在職人士和正就讀中學的學生,發現他們對這些問題都不甚了解,卻都認為由政府認可的貨幣便等於該貨幣是有價值,然而,如果貨幣的價值是建基於人們對那國政府或執政團體的「信任」,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假如該國的政府或執政團體令人失去「信任」時,則那地方的貨幣價值便是否要相應下跌?歷史證明了政權是會不斷變更,既然如此,之後的問題是,誰可以說世界上會有一個政權是可永享萬年?現在被人信任的貨幣,它的價值又是否可恒久不變?

如果由政府發行貨幣是絕無問題,那麼津巴布韋及委內瑞拉的貨幣危機便不應該發生,甚至在30年前,現在的德國也不會在統一後因為容許東德馬克以1比1兌換西德馬克,而由財政盈餘轉為赤字的結局。

書寫此文期間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美國國會去信Facebook要求暫停加密貨幣Libra及數位錢包Calibra的開發,眾議員Maxine Waters稱,「這種產品、服務如果沒有足夠監督,很可能會為美國與全球金融秩序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由民間組織研發的Libra還未發行,我們不知會否產生如Waters所擔憂的影響,但在1971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後,各國政府從此可以開盡印鈔機狂印銀紙,令到貨幣失去背後支持,Waters又是否認為政府擁有貨幣霸權時,人民的財富便真的得到保障?

其實所謂「偽鈔」,究竟是誰印得最多?我們又是否繼續只以「防偽」技術如何先進、印刷如何精美來進行定奪什麼是「偽鈔」?津巴布韋人民拿着由政府發行的廢紙,與拿着「偽鈔」又有何分別?應該都是欲哭無淚吧!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