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化淡大有可為

信報/2019-08-24/吳健華(獅子山學會項目主任)

香港人口愈來愈多,在1996年中,香港人口約有643萬5500人;到2019年中,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數據,香港人口達到約750萬人,23年來的共多了100多萬人。

隨着人口大幅增加,對各類型天然資源的需求亦不免會相對增加。

眾所周知,香港本身很缺乏天然資源,許多物資都要依靠由外地入口,但幸運的是,相比起一些貧困國家和地區,香港尚算富足,並未有因為過去一段短時間內人口大量增加而出現物資匱乏的情況。然而我們須居安思危,否則到資源耗盡時,受苦的便是我們下一代。

減輕中國水資源短缺壓力
回顧過去,香港由一個小漁港發展到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因為香港人懂得靈活變通外,擁有水深港闊的地理環境也是成功因素之一。在香港還未開埠前,本地捕魚業已十分繁榮,即使到了近年,漁產量的價值還可達到約27億多元。

除了捕魚業,曾幾何時,造船業也是香港最重要的重工業之一,黃埔、鰂魚涌、青衣都設有大型船塢,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

不得不提的還有貨運業,在2004年,香港貨櫃碼頭名列世界最大貨櫃港排名第一位,是全球最繁忙港口。

既然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廣闊海港,是一片潛力甚高的水資源,香港為何不好好效法以色列般大力發展海水化淡,仍要加重中國在淡水資源上的負擔,還和中國爭奪資源?

效法以色列 成本與東江水相若
其實淡水資源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中國,據聞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個城市缺水,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在2018年3月的報道,中國在過去25年便有2.8萬條河流消失。

從上述資料,我們其實不難理解,為何香港購買東江水的開支會連年遞升,因為從經濟角度來看,當供應者自身的需求尚未能得到滿足時,卻要在特定時間內把特定資源分一部分給另一方需求者,自然要提高售價,以此控制本來已經十分有限的資源出口量。

或許有人會擔心海水化淡會帶來加水費的問題,但根據立法會在2017年《以色列的海水化淡概況》的文件顯示,以色列國內有5間海水化淡廠,每年不但可提供約6億立方米的淡化水(香港2017/2018年淡水耗水量約10億立方米),而每立方米供水價格平均只需約四五元,與今年香港購買東江水平均每立方米水價5.9元差不多。

因此,隨着科技不斷進步,海水化淡成本應該還會有下降空間;反之,中國淡水資源因為會受到例如天氣這些不穩定因素所影響,售價隨時可能被迫再提高。

近日筆者在網上看了一段和海水有關的影片,如果我們把佔了地表共70%的海水全部放到奧運會的標準泳池內,大約可放滿535萬億多個;而如果有一個面積約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排水孔,要經由此排水孔排走全球海水的話,也需要數十萬年才能排光。

香港現在仍然依賴中國每年提供8.2億立方米供水,卻任由水務署平白無故把近億立方米的東江水「白流」,面對着如此一座寶庫,香港實在應該大力推動和發展海水化淡,達致最終零引入東江水的目標,為中國的水資源壓力減輕負擔。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