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負債的香港優勢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2011.8.11)
香港一直堅守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
上星期,金融市場非常動盪。先有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八月二日的死線之前,達成共識提高政府的負債上限。另一邊廂,在大西洋的彼岸,歐洲債務危機也蔓延到歐元區的第三大國意大利。就在美國提高政府負債上限的那一天,意大利國債息率升越六厘,反映市場對意大利政府負債水平的憂慮。結果,臨近週末,終於觸發了一場全球小股災。真正的大事,卻發生在星期五收市之後。評級機構標普在美國時間星期五傍晚宣布,將美國主權長期評級,由最高的AAA下調到AA+。面對這個史無前例的降級,香港金管局聲明指「屬市場預期之內」。可是,在週末的幾十個小時,各種猜測已經到處流傳。美國的主權評級被下調,其他由美國政府正式及非正式擔保的債務,又會怎樣呢?要是這些債務的價格大幅下跌,又會令到多少機構忽然變成資不抵債?在連鎖反應下又會否醞釀成另一次的金融危機?未來的事究竟會怎樣發展下去,仍然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不過,我們可以從事情發展的軌跡,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過去幾十年,各國政府都學會了用財技去掩飾問題,另一邊廂則透過舉債來逃避加稅的政治壓力。反正還錢的責任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來容易的錢花得也疏爽,政府也可以不計成本,凡事都出手干預。結果,因為干預帶來的扭曲和浪費,加上政府所花的每一分一毫, 最終所有成本,還是要國民埋單找數。法國政治家巴斯夏(Frdric Bastiat)早在一百六十年前,便點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大政府是個騙局,裡邊的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佔別人的便宜(The state is the great fiction through which everyone endeavors to live at the expense of everyone else)。」環顧天下,沒有負債的香港政府,絕對是難能可貴。回歸之初,香港有好幾年的赤字預算,我們也沒有走借貸這條不歸路。如今看來,香港一直堅守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政府經常開支的幾座大山:教育、醫療和福利,質素沒有改善,受惠人數也沒有大幅增加,花費金額卻不成比例地飆漲。 另一邊廂,各種奇形怪狀的餿主意,例如什麼關愛基金,數以百億地浪費;大白象如高鐵和機場新跑道,賬單則動輒上千億。當然,過去幾年香港遇上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泡沫周期,政府收入豐厚,這些開支都不算得什麼。可是,在未來一段日子,全球經濟一旦陷入緩慢的衰退,香港政府沒有天降的橫財,很難想像怎樣去填補這些開支缺口。難道香港會放棄多年經營的簡單稅制,變成另一個萬稅之都?又或者我們會走舉債的不歸路,將所造之孽都交付予下一代人去承受?居安思危,尤其在這動盪的大氣候之下,與其要特區政府做什麼長遠規劃,倒不如回到行之有效的理財原則,保持香港穩健財政和簡單低稅的優勢來得更務實有效。
李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