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貶值令人憂

香港商報 (智庫爭鳴A03, 2013.01.26)

 

政府統計處公布2011年度人口普查有關青年的主題報告:雖然青年人於過去十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大增,從2001年的19.5%升至2011年的39.3%,增幅超過一倍,可是月入中位數十年間卻停滯不前,仍然為8000元,學位貶值的問題引起關注。

文憑量化寬鬆

學位貶值非新鮮事,亦非香港獨有,歐美各地早已出現同樣的問題。大規模增加資助大專學額,追求專上教育普及的數字,如同聯儲局無限量印鈔般瘋狂,獅子山學會稱此為「文憑量化寬鬆」。

要了解學位貶值的問題,或者無需參考統計數字。倘若閣下身邊有曾經就讀副學士的朋友,一定明白花錢讀兩年書去換取一張無用證書的悲慘。文憑量化寬鬆,簡單而言,就是大幅增加大專學位的數量。以往可能只有成績最好的5%學生可以入大學,增加學位之後就變成成績較好的40%。大學生人數多了,平均質素卻下降了,以致平均薪酬、待遇變差,造成大學生向下流動的社會現象。

當大學生的質素下降,而10位求職者中9位都有大專學位之時,大學學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優勢,而只是一張入場券。筆者有一位英國朋友於大學修讀英語,畢業後找不到編輯的職位,亦找不到文職,最後要到Star-bucks沖咖啡。香港的問題未至這般嚴重,但文憑量化寬鬆之下,學位貶值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香港的問題未算嚴重,但若教育政策繼續與就業市場脫節,繼續出產多於就業市場所需要的大專生,類似現象或許很快就會在香港出現。

 

不宜盲目追求證書

有人認為教育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筆者不知道是否如此,但認為教育某程度上是一種個人投資。倘若畢業後的薪水跟畢業前無大分別,而晉升前景亦不見得好的話,應該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讀書。正如小朋友問父母「為何要讀書」的時候,99%的答案都是:為將來找一份好工作。畢竟,真心喜歡學術的人通常都是少數,或極少數。

如果讀書是為了將來,那麼就請政府高抬貴手,不要辛苦各位莘莘學子。

社會上有人可以從事專業,但畢竟人數有限。即使教育再普及,都不可能出現社會上所有人都從事高學歷的專業,而無人負責保安、清潔等工作。如果到最後,那些本來不需要讀大學的人沒有機會去從事他們想做的工作,而需要擔任保安清潔的話,為什麼要他們付出幾年的時間,再加上十萬計的學費,去換取一個假的希望呢?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但政府卻彷彿在落井下石,使市民不斷追求更普及的教育,希望全香港持續進修。我們認同讀書是好的,但我們亦需要明白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當然「為了將來」不是讀書唯一的意義,卻是重要的一部分。可惜因為文憑量化寬鬆;碩士去爭做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去爭做中學生的工作,到最後連普通文員都要有大學程度,讀書結果就是為了拿證書,變成了追逐學位通脹的苦差,成為生活中掙扎求存的必然,全香港就在漫無目的地追趕一張又一張的證書。

近年香港出現了不少纖形廣告,幾乎每個地方、電視時段都會見到,不斷向你洗腦:「你好肥!」要你減肥,不斷減肥,甚至將減肥說成女性的終身事業。如何是「瘦」呢?再減10磅啦!無論你多瘦,永遠不夠瘦。回想一下,如果只盲目地追求教育普及,追求拿更多證書,而忽略了社會的真正需要,讀書又何嘗不是一樣?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祝越山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