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信者得救?信者失救?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0, 2013.02.15)
08年金融海嘯,除了對經濟有很大的衝擊,對經濟學思潮也有很大衝擊。
膚淺一點的,就人云亦云地說,金融海嘯動搖了「資本主義是硬道理」的主流思想。當然,講這些話的人,絕大多數沒有花過心思,去了解資本主義為何物。這種只得半吊子的政治哲學,對不起,本少爺實在沒有閒情逸致去辯論。
我說對經濟學思潮的衝擊,一是對貨幣理論學說。佛利民的貨幣供應學派,主張只要央行有節制,脫離金本位乃大勢所趨,亦不一定會帶來災難。由七十年代一直走到08年,貨幣供應學派都是主流。不過,自從央行變得毫無節制,貨幣供應學派的立足點也蕩然無存。
金融海嘯的另一個衝擊,就是挑戰「人是理性動物」的假設。嚴格一點說,早在九十年代中,Behavio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已經漸漸成為這門學問的前沿。不過,我發覺08年之後,這方面的普及讀物是越來越多;像Daniel 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譯:快思慢想),就是暢銷書榜上一例。
讀書會今年4月會討論《快思慢想》。但4月的讀書會前,在下星期五晚,2月22日,我會主持一個研討會,探討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何人會相信某些事情?」
信念,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當一個人信了某一件事,就算客觀事實肯定他是錯,他都會扭曲事實,去符合自己的信念。心理學上,這個過程叫Rationalization。
假如有人信了違背客觀現實的投機方法,又或者死路一條的政治思想……結果又會是怎樣?更重要是,政府、政客、傳媒甚至企業和其他機構,可以人為製造出「信念」嗎?有興趣參加這次研討會的朋友,歡迎聯絡info@lionrockinstitute.org登記。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