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赤貧的中產城市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3.03.07)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之後會見傳媒,隨便一句話「自己也是中產」,竟然惹來許多香港人的不滿。階級,本來就是封建社會的概念。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抗拒以什麼產來定義身邊的人。不過,既然這幾天香港人因為中產代表了什麼,搞到頭昏腦脹,我也勉為其難,花點篇幅解釋。

坦白講,以收入計,月入近四十萬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天文數字。不過在這個城市,有二十年以上資歷的專業人士,也有這個收入絕不出奇。做生意的,收入更不止這個數字。不過,中產的定義,可以單憑收入身家去衡量嗎?又有學者說,中產是一種生活模式和心態,可惜講來講去,都講不出一個所以然。讀過歷史就知,傳統的上、中、下社會,不是以身家多寡來定義。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階級是世襲,尤其是上流社會身份。自工業革命以來,中產的經濟力量,一直都大過上流社會,只不過,財富分散在眾多的人手上,但這不就正是大家的理想嗎?甚至有段日子,經商致富的中產,財富比落難王孫更豐厚。在歐美,更有家道中落的貴族,要下嫁予富裕的工業家;前者靠嫁娶一代富貴,後者則透過姻親進身上流社會。社會最下層的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者叫「普羅大眾」,洋文是Proletariats,意思指沒有權去擁有資產,一生都要為上層付出勞力的一群。至於大家所講的中產,也就是Bourgeoisie,就是有自由選擇工作,也可以擁有資產的城市人。這是歷史的ABC,奇怪今天的學者,好像完全沒有讀過歷史,硬要將定義去扭曲、去搞人民內部矛盾。按照最正宗的這個定義,香港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中產。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上流社會和藍血貴族
是世襲的身份。打破封建,理應將這個階層也消滅。不過,貴族不但是世襲,也講究家族和功勳。除此之外,自中古時代開始,上流社會的有閒階級(Leisure Class),是推動文化、藝術和社會潮流的一群人;以當代的講法,他們就是「時代潮人」(Trend-setters)。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上流和中產的分野確實愈來愈模糊;至少在物質上,中產可以獲得的享受,不會比上流的時代潮人差太多。了解一百幾十年前的世界,就知道今天的社會,比過去的世界是平坦多了。香港的中產,又為何會對曾俊華的身份認同,如此光火?說到底,中產這種經濟動物,概念上就是以身家論身份。的確,自從九十年代末,香港進入失落的年代,以往的高增長不再,預期落差之下,許多人都自覺香港沒有以前那般富泰,甚至愈來愈多人代入了「一世為財團打工」的想法裡,心態上確實是赤貧了。這種身份意識的轉變,是香港人身份被「邊緣化」和「大陸吞噬」以外,另一個香港政治矛盾激化的根本因素。派糖可以令自以為沒有選擇的赤貧中產重拾信心嗎?很難吧。事實上,政府愈似是關顧,中產就愈覺得自己要仰人鼻息,偏偏在這個時候,負責分配利益的財政司司長說自己是中產,也難怪香港人忽然被這個現象衝擊得方寸大亂。(香港的存在危機,三之二)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