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碼頭工潮看理念衝突
am730 (C觀點A14, 2013.04.16)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葵涌貨櫃碼頭的工潮仍未結束,勞資雙方在政府的調解下,雖然願意坐下來談判,但至今未能達成協議。
正如大部分的工潮一樣,勞資爭拗的集結點不外是工人的報酬問題。資方的理念是工資應按市場供求來決定;勞方主張工作所得報酬應讓工人可以在社會裡過有保障及尊嚴的生活。
剛逝世的戴卓爾夫人,就是主張用市場機制去解決勞資糾紛的。她認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積弱,皆因過度重視勞工權利,而不理經濟後果。她待自己的權力鞏固後,就立即展開對工會的打壓。她批評搞罷工的人是國家的敵人,動用公帑派特務潛入工會,搜集工會的不當行為,成功立法阻止工人作野貓式罷工,禁止罷工的組織者妨礙不願參加罷工的人上班,限制與罷工行業無關的工會,為支持「兄弟」而搞聯合罷工。她把大量公營企業私有化(效果如同外判),令工會不可以把矛頭指向受議會制約的政府,而只好與由董事會決策的企業作鬥爭,工潮成功的難度大增,工會因而難以吸引工人加入。最後,在一場曠日持久(拖了約一年)的煤礦工人大罷工中,戴卓爾夫人誓不讓步,工會無法得逞,元氣大傷,從此抬不起頭來。
戴卓爾夫人的這種強硬政策,成功令英國的經濟逐步恢復動力,工人的生活反比依靠工會爭取權益時過得更好,英國人遂覺得戴卓爾夫人扭轉了英國走向沒落的命運。
這些客觀的成果,令一向以爭取工人權益為己任的工黨,亦不得不改弦易轍,以戴卓爾主義修訂自己的黨綱。貝理雅若非自認是戴卓爾夫人的門生,就不容易以工黨領袖的身份做英國首相。
隨著蘇聯的解體,世人對社會主義理念更加失望,戴卓爾夫人這套新自由主義的理念就更大行其道。本港的某些有份量媒體,當年都有為這套理念敲鑼打鼓;取態與現時堅定地站在工人一邊的立場很不一樣。
HIT的董事總經理嚴磊輝,可能就是年青的時候看香港的報紙看得多,又不理解他們已轉變,所以見媒體的時候,仍大談市場機制,說工人如果覺得辛苦,有自由選擇轉工,不一定要繼續做落去;結果引來傳媒圍攻,從此不敢再發一言。
如果單看媒體的評論,現時的確是支持工人權益一派當道。但由於在整個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媒體都在宣傳戴卓爾主義,所以在那個年代成長的香港人,都不免像嚴磊輝一樣受了這種思潮影響。他們沒有公開發聲,不等如他們已經改變主意。這批人很多仍身處企業高層管理的位置,對社會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至於支持工人的理念,由於篇幅有限,只好留待明天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