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紙幣.數碼錢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06, 2013.05.02)

 

有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大多數人在一時三刻間,都講不出答案。「錢,是什麼?」幾歲大的小朋友,對什麼是錢,反而直截了當:「可以用來買東西的,就是錢。」這個也是佛利民在《Money Mischief》帶出的主要訊息。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佛利民講了一個故事:太平洋有個小島國,島民用的貨幣,是一個個的石環。這些石環,有大有小。有些大石環的重量,以噸計算,不易隨便搬動,只是放置在島上的不同地方。島民用這些大石環交易過後,在上面畫個記號,就算是資產轉移了。有次,有條船在搬運一個大石環的時候,遇上風暴沉沒,但是島民公認這家人擁有這個石環的資產額,之後,也可以繼續用這筆財富消費。故事很匪夷所思嗎?佛利民提出的問題是,各國央行曾幾何時存在倉庫裡的黃金,又有人見過嗎?說到底,貨幣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價值交易的媒體。市場交易,就是要建基於信任。佛利民認為,政府發行貨幣,其實沒有問題,重點是要有人願意相信。事實上,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相信的貨幣,都是由政府發行。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已經相信了政府印的那張紙幣。自從○八金融海嘯,資不抵債的政府,愈來愈不可信,紙幣的價值,也愈來愈低。有一派人,認為終極貨幣是黃金,所以市場上也愈來愈多人買金保值。從黃金的價格,也可以看得出這樣的情緒。我曾經聽過不少黃金的信徒說:「我在等待紙幣制度崩潰結束的一天。」當然,買金者未必是個個都對紙幣制度絕望,有不少人,其實只想乘勢賺點便宜錢,最終這些人,還是想用黃金轉成紙鈔,然後繼續消費。

另外,從買金的人數多寡,也看得出一個地方的人,有多信任自己的政府。近來金價暴跌,國內消費者就將香港市面的飾金搶購一空,就看得出究竟國內消費者對人民幣有多信任。相反在香港還有那麼多人,貪圖那丁點息差去做人民幣存款,這個認知的落差,源於兩地的嚴重資訊不對稱。紙幣制度究竟會否有完結一天,我不敢想像,也不懂預測。至於,紙幣以外,還有什麼選擇?有人選擇不動產。不過,不動產流動性在經濟逆轉時,可以有很大的分別,並非任何時候都容易套現。而且,不動產市場,一樣有槓桿的問題;信貸萎縮時,流動性和價格的暴跌,規模可以超乎今天眾人的想像。其實,香港人經歷過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沒有理由不明白風險的道理。除此之外,近來還興起虛擬貨幣的潮流,尤其是有隻叫Bitcoin的虛擬貨幣,在一年間大起大落,引起甚為激烈的討論。虛擬貨幣,供應有明確的限額,不似政府發行的貨幣,會因為政治的緣故,被濫發來掩飾債務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大優點。另外,虛擬貨幣,技術上比紙幣更難偽造。以黃金信徒的標準來說,算是政府紙鈔以外,一個極為吸引的選擇。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認受性:「可以用來日常消費嗎?」但是同一道理,今天我們可以用黃金作日常消費之用嗎?還是回到佛利民的最根本問題:「人對貨幣最根本的信任又源自什麼?」收支有度的政府,獨立嚴守紀律的中央銀行等,要將今天的公共財政撥亂反正,限制政府的揮霍,政治上可行嗎?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