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有資金不如懂用資本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2, 2013.05.09)
不時拜讀鄰居《金融中心》專版的姊妹產品《主場新聞》,近來驚見一位新作者「無謂君」;他視角寬,分析也深,尤其最近兩篇「軟件吞噬(中產)世界的下半場」和「考試制度的魔咒和救贖」,更值得十二分推介。
望「無謂君」不會介意,在這裏先斷章取義地將他的文章歸納一遍。「無謂君」點出後工業社會的幾個大議題:一,標準化教育和考試模式,不但反映制度因循慣性,也不合時宜。二,科技革命,衝擊傳統工種的存在意義,心態不變的人要面對傳統中產萎縮的現實。
後工業時代,姑且叫做新經濟,其實不是忽然出現。自戰後的全球化工業價值鏈重組,生產活動移向新興市場,到新興市場也變得「舊舊哋」,再到美國浴火重生,帶動新經濟革命,老套地講,這輪範式轉移的特點是:一,消費和生產,物理距離拉遠了,但時間卻越縮越短。二,消費選擇多了,差異化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三,各種中間人的價值,越來越低。四,無獨有偶,這個時代也是史上人均壽命增長得最快的日子,公共政策干預比過去來得更深,宏觀調控也更激烈。
局勢比以往繁複。樂觀的人見到新機會,如買賣韓國時裝,上eBay賣物,到生命科技、自動化機械等,但始終永遠都有人會主觀地覺得,轉變難以適應。多年來的訓練和倒模,令許多人都困在某種思想的框架,覺得世界仍然是資金密集大批量規模式工業生產運作。
轉變中,重點是找緊不變的道理。要明白資金是有價產物,是錢,資本卻可以有形或無形,有價或無價;但凡可以生財的方法、物件、空間甚至公眾印象都是資本。新經濟下的資本主義應更分散,門檻更低但競爭也更大。有資金不如懂得用資本,這就是千古不變的經驗。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