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就是要管?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3.08.08)
「香港的公共衞生間,就連洗手和沖廁,都有詳細指引,說明標準做法。難道香港人就是要管?」我對一群來自南亞各國的大學生,如此開始介紹香港社會文化。
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覺洗手和沖廁的指引以外,香港公共場所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告示。這些充斥每個角落的生活指引,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實是一種體驗上的衝擊。
事實上,只要有公共場所,就要有一定的規律。香港人口密度高,公共場所亦多,所以規矩也多;而在規章告示通常都是以「請勿」和「不准」作為警誡。
警誡式的規律以外,還有不用告示,更不用每個步驟鉅細無遺地去列明,約定俗成的群眾習慣。比如說,今時今日,理論上已經沒有香港人會隨地吐痰,沒有必要到處張貼「不准隨地吐痰」的警告標語;但假如「不准隨地吐痰」的警告愈來愈多,就說明社會開始出現某種轉變。
我喜歡以這種目測的方法,去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和人文習慣。
約定俗成的大前提,是多數人有共同文化價值、經歷和習慣。香港是個移民城市,旅遊業亦興旺,加上為數不少的外籍家傭,要維繫公共場所的秩序,唯有靠各種警誡、指引告示和廣播。
公共場所的規章,既反映了香港人對秩序的共同價值,與此同時,亦在塑造香港人的集體習慣。
「對這個滿有秩序的香港,我反而感到有點不安……這種以人為環境塑造集體的習慣,好像1984的情節。」說到這裡,有位來自尼泊爾的學生如此反映。
究竟是環境塑造我們的集體習慣,還是我們依社會的價值,去塑造環境呢?這個哲學問題,留給大家慢慢去辯論。不過,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免會互相影響,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人與人之間就愈需要制度去包含眾人的最大公因素,個別人性化的主觀因素,難免要被埋沒在規章之中。
香港的城市另一個特點,就是許多公共場所,交由私人管理;住宅的公用地方、商場、甚至休憩遊樂處,許多都是私人管理。
「有時候,維持秩序,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方法,未必靠政府。我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所有公共場所,都由上而下給政府包辦管理,結果應該會很糟糕。」香港絕大多數生活環境都尚算整齊清潔,其中一個管治智慧,就是下放管理至地區層面。
執行和決策的行政機關愈是接近地區層面,群眾共識和行政機關之間的互動,就愈是處於對等地位。物業管理和業主租客代表的互動,是我見過最多姿多彩的地區政治;物業管理對業主租客的問責,肯定高於任何政府對納稅人,而業主租客之間雖然一樣有政治,但務實地求共識的能力,亦肯定高於任何立法機關。
公眾之事,愈是提升到所謂的高層次,就愈遠離人民。香港政制最大缺陷,就是非但不將權力下放,反而是將決策的責任和權力集中在特首一人身上。這個超不穩定結構,才是香港民粹的根源,詳細理由,下篇續談。(如何管治香港系列三之一)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