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美國和荷蘭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0, 2013.09.26)
「各位,從今起大家要建立自己的社會和財政安全網。」今年剛剛登基的荷蘭國王Willem-Alexander對荷蘭國民如是說。
荷蘭絕對不算在甚麼水深火熱當中;只不過是GDP收縮,以及通脹比較嚴重。據估計,荷蘭只有一成人左右活在貧窮線下,也就是說,以社會棟樑的相對貧窮標準,荷蘭連貧窮問題都不算嚴重。
官僚政客混成一塊
以歐洲國家來講,荷蘭算是在財政上保守;雖然今天保守的定義,是國債規模未觸及GDP的七成。荷蘭的三條A評級,是這個年代的標準。順帶一提,荷蘭也是歐洲少有低企業稅的地方,所以許多歐洲大企業都以荷蘭為基地。
這個只有1,678萬人口的國家,失業人口自2012年底不斷上升,情況比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時更差。在這個時候仍然推出緊縮方案,荷蘭的政治紀律,實在難得,更教人覺得出奇。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美國國會正在重演赤字上限的政治舞台劇。聯邦政府的開支真的很難削減嗎?要知道,美國各級政府,真正接近民生治安的功能,大多數由基層的地方政府自負盈虧。如果說聯邦政府因為不能做到收支平衡而要關門大吉,結局絕對不是荷李活電影中的世界末日。
雖然荷蘭是現代資本主義搖籃,不過在廿世紀,意識形態上荷蘭已經越來越左傾。不過,相對是保守和自由市場的美國,卻由於可以無限發債和印銀紙,在政治行為上,竟然比左傾的歐陸政府,更不負責任。
貨幣政策是如此重要,我們怎可以信任政客去話事?信不過政客,我們又信得過官僚嗎?官僚可信一點吧。不過,當官僚和政客混成一塊,我們又可以信誰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