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令香港變成福利社會?
爽報 (港聞 V31, 2013.09.27)
「你們要求甚麼勞工福利政策,其實政府都言聽計從。相反,那些所謂代表商界的功能組別,在細眉細眼處,總是諸多挑剔,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根本不可能希望他們會企硬。競爭法、工資立法,口頭上他們說反對,但最後總是妥協,連態度上的反對票都不敢投。」有次和一位政治演員在電台節目討論香港政治文化,我如是說。
他沒有正面回應,只是繼續重複十幾年來他們的劇本,說分組點票令利益傾向大財團。
為大財團做就有利環境
實情應該是這樣:各種規管越繁複,大財團越有能力去應付,中小企就越少轉身的空間。香港在政治演員和官僚的協力之下,越來越多只具形式沒有實際的規管,汰弱留強,就變成了集團式的遊戲。
隨便舉個例,在香港,一間食肆要開張,一張執照要行經過九個部門,歷時差不多兩個月。當中更有許多條件,不是一般人能夠明白的。如果食肆有露天位置,執照來來回回九個部門,平均需時大半年。這樣要做食肆的白白交租,算是利益傾斜嗎?
當然,政治演員和社會棟樑是不會承認,自己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竟然為大財團造 就有利環境。再舉一個例子吧,當年政治演員出盡九牛二虎之力要求的工資立法,結果也是令競爭更傾側向有能力調配資源的集團;像連鎖經營的快餐店,雖然成本上升,但仍然有辦法對付,可是許多小店卻因此要結業。
政演和社棟到今天仍然堅持,是業主加租逼死小店。問題是,假如沒有另一個租客出瘋狂租金,業主無端端又怎會要求加租?假如有人出雙倍人工請社棟去工作,之前的僱主難道又要怨年輕人瘋狂加人工嗎?
不。在社棟的世界,這種競爭就是不好,最好就是甚麼都中央集權。工資、租金統統都由政治過程去決定。下一步,就是工時。
如果歷史重演,工時立法,其實已是既定事實,且看高舉均衡參與的功能組別,會否恰如其份地投反對票,又或者,事實證明,香港已經走進一個沒有回頭路的福利社會?
專欄電郵:mailto:mcwriter@sharpdaily.com.hk
李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