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聯邦政府停工的反思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0, 2013.10.04)
美國聯邦政府停工踏入第三天,一切依然。
停工時間越長,就叫人越反思,究竟為何美國聯邦政府會有90萬個非必要職位。要知道,美國許多民生和緊急救援的責任,根本不在聯邦政府,所以就算聯邦政府停工,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影響實在不大。
正當聯邦政府停工,我也為10月中一個研討會做準備工作,在繙譯美國立國時的辯論和文獻。美國的政制,主流教科書說是開國元勳的精心設計,目的是捍衞人權自由。但縱觀200多年歷史,第一個教訓就是統一並非必然。由1789年和平立憲成為合眾國至1861年統一戰爭,各州仍然有不少紛爭。美國聯邦制度的成功確立,終於還是要以武力解決問題。
由1776年宣佈獨立,再經歷八年抗戰,13個前殖民地曾一度獨立自治。最後統一,歸根結柢還是為了兩件事:一,統一發行貨幣和債務,以及徵稅。二,建軍以防英國復辟。事實上,發幣、發債和徵稅,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軍隊。基本上,美國聯邦政府的存在意義,打從由第一天起,可以歸納至這四大元素。
「福利」二字被過份演繹
對成立統一聯邦政府,當年也有反對聲音。一是擔心發債對國家未來構成負擔,分攤債務的責任對人口少的州也不公平。結果,雖然在憲法裏訂明債務上限,但當年的憂慮還是一再應驗。另一個反對成立聯邦政府的理由,害怕濫發貨幣,所以憲法也訂明聯邦政府有鑄幣的法定權力,但沒有賦予發鈔的功能。可是,沒有說不准做的事,政客統統都做了。
當年美國的開國元勳,也看漏了眼,在憲法裏寫了provide common defence and general welfare of the United States(提供共同防禦及普遍福利);當年福利這兩個字的意義,和今天大不同。
踏入廿世紀,這個字被政客過份演繹,結果推出社保醫保等財政黑洞,反成對人權自由最大威脅。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