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極權•民主•繁榮

2

香港商報  (獅子山下)

帶領新加坡邁向獨立的首任總理李光耀逝世,舉國哀悼,出殯時不少國民自發性夾道與這位「國父」道別,而世界上許多大國領袖也都給予李氏高度評價。

一個小島國領袖的離世能得到舉世重視,說穿了,人類或多或少都是崇拜能力的,新加坡在李氏的有形之手帶領底下能成為舉世矚目的大都會,當然令不少人從心底佩服。

李氏成就有粉飾成分

然而,李氏的成就或多或少有一點粉飾。說新加坡從無到有,肯定不是事實。新加坡在英國人統治下隸屬海峽殖民地(StraitSettle-ments),與英屬印度分治,海峽殖民地其後更把首府由檳城遷到新加坡,顯示英國人對新加坡的重視。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新加坡陷落成為多份國際報章的頭條,說新加坡在李氏當權之前一貧如洗的人,不知是在塗脂抹粉還是出自對歷史之愚昧。

不過,能保持英國人發展下來的根基,甚至青出於藍,證明了李氏仍是人中英傑。看看多少英國前殖民地,在前宗主國撤走後都步向衰落,例如我們認識的檳城,就因為馬來政府搞本土主義,只優待土著,拒絕外來競爭,結果經濟發展大落後,就因為其落後,成為許多遊客憑弔舊日風光的地方。

反觀同是海峽殖民地一員的新加坡,在李氏威權統治之下,經濟更勝英殖之時。令不少西方觀察家尷尬的地方是,沒有民主的新加坡,經濟竟超越號稱民主自由的西方經濟!

民主極權皆非造富之因

西方人普遍相信,民主是繁榮的根基,但這個論述的盲點,是歷史上西歐甚至是美國的發達之路並沒有在現代人所認知的普選背景下進行。當時的西歐,王室是有實權的,國會縱有所謂民意代表,也是代表貴族、地主和新興工業家的利益。沒有君主的美國情況會不同嗎?黑人奴隸根本不被當作人看待,白人婦女甚至男性沒有繳納土地稅,都沒有投票權。實質上,歐美的普選,都是1960年代以後的新事物,並非如許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小孩說:「西方人幾百年前已經有民主。」瑞士女性便要等到1970年代才有投票權。

更令許多民主派接受不了的現實,是自1970年代西方全民實行普選,就是他們經濟力量見頂之時。美國由全球最大債權人逐步變成最大債仔,西歐各國亦以不同步伐卻方向一致地步向破產,都受民粹福利主義過度開支所困擾,民主反而成為政府以高稅率和嚴苛法律侵犯私有產權的工具。普選和經濟破產是巧合,還是因果?

如果應用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這個現象不難解釋。以十九世紀歐洲為例,當時的統治者———王室———他們視國家為私人財產,人民也是他們的財產,當時的西歐,不是沒有狂人統治者,不過奴役自己的人民是有成本的。英女王沒有橫徵暴斂,經濟欣欣向榮,但如果法國國王亂來,民不聊生,自己國家便落後於人,對在國外打仗和跟別國爭殖民地沒有好處。王室都是想保存社稷,不要給其他國家吞併,所以,經濟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民選總統則沒有這個憂慮,因為國家從來不屬於自己,是公有的,反正任期一到一定會喪失權力)。因此,當時歐洲各王國雖然會壓制反對王權的人,言論自由不能和現代相比,不過都徵收非常低的稅率,鮮有高於10%,而且都是低負債(戰時債務可能短暫上升,但和平時王室一定盡量把戰時留下的債務清還,鮮有像當代民主國家無論戰時或和平,債務總是上升)。

相同地,如果我們把新加坡視為李光耀家族的商業王國,他可以終身經營管治這個王國,甚至可以把「王國」傳給他的兒子,則可以解釋,李光耀的威權統治,就有可能像十九世紀的歐洲一樣,可以製造出民主西方創造不出來的財富。

造富靠尊重私有產權

當然,極權也不可能創造出財富,創造財富的,是西方尊重私有產權的傳統。西方君主的威權統治是有限制的,不可能隨喜好充公人民財產,一是由於歐洲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二是由國內社會精英操控的國會,有制止國王胡亂花費徵稅斂財的權力,私有產權得以被尊重,人民便有樂於投資未來的誘因。

而新加坡的例子,是李光耀雖然專權,但由於國家太小,強鄰環伺,要生存,經濟政策就必須擁抱世界,以低稅率吸引海外投資,以經濟繁榮來抵禦外侮,斷不可能學朝鮮金氏鎖國。

自由、民主、經濟繁榮、極權,箇中的因果關係,必須搞清楚,否則本末倒置,像歐美踏上衰敗之路,或如金氏王朝專權,皆非人民之福。

獅子山學會董事王弼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