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沒壓力 豈無代價

49

信報財經新聞 (獅子山學會)

自小沒壓力 豈無代價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朋友,許多都為兒女升讀小一心煩。本地學校制度由偉大的特區政府經營,偉大得連局長高官們都一個又一個的跳船,把自己的兒女放洋或攻讀國際學校。普羅大眾為兒女升學憂心忡忡,茶飯不思,不難理解。

是的,似樣的本地小學為數不多,就算是能稱得上有水平的一些傳統名校,亦面對許多干預,例如收生要扮公平。一些學費低廉的,看似窮人都有能力就讀,實則在入學競爭過程中,家長已經要利用金錢以外的方式貢獻學校,例如做義工,為學校提供自己的人際網路方便校方籌款等。所以就算不講錢,窮人一樣會輸,甚至身邊不少家境不俗的朋友,因為不懂遊戲規則,也弄得焦頭爛額,大叫對本地教育怕怕。

通常,一些父母決定把子女送到國際學校就讀的,都有這個理由:「本地傳統學校壓力太大了,我希望孩子能夠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成長。你看!洋小孩很有創意,長大後成就也不比我們差。我真的不想小時後就對孩子過分催谷,壓力對小孩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回應很冠冕堂皇,我差不多想把聖人的光環放到他的頭上。不過,孩子沒有壓力的潛台詞,是父母也不會有太多壓力。事實上,有傳統名校經驗的,是父母(通常是以母親為主)催谷子女功課所承受的壓力,許多時候比子女更甚。我不是說,這是一個健康的現象;而是說,有多少父母口裏說為子女減壓的同時,其實也是為自己減壓?

香港很多人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大概停留在「入場看Rugby Sevens 塊面油到花碌碌真係好洋化」的程度。上班族日常面對的西方人士,可以說是洋人中較為優秀的族群。雖然有一種說法,這批在香港當高級管理人員的洋人,可能在老家找份工作都難;不過,有能力和意志擇木而棲的良禽,總比那些死守在老家等政府養的同鄉優秀。我有幸在新世界(大家亦必須明白西方不是鐵板一塊,歐洲的舊世界跟北美新世界分別很大)的公立中學花過一兩年的光陰,第一天上學看見那種「校不似校」的震撼仍然歷歷在目。我敢肯定,當時的中學同學有不少仍在濫藥濫交渾渾噩噩,鬼佬並非都是喬布斯,也並非都有資格來香港當高管。我相信活得像寄生蟲的,數目更多。

大家怕麻煩 後果更堪憂

在本土活得像寄生蟲的不講了,來得到香港的所謂精英呢?有國際投行的洋人朋友跟我投訴過,手下很多年輕人完全沒有面對壓力的能力,只要壓力大一點,即時崩潰。如何崩潰,他沒有說清楚,不過身邊許多洋人朋友,生命總有一段時間,有的已經戒掉,有的仍然持續,陷入瘋狂濫藥酗酒不能自拔的地步。當然,有人會認為,這跟他們小時候不需承受壓力沒有關係;我則相信,面對壓力的方法也要從小培養,如果一個人生命頭十多年都不需要面對壓力,讓他我行我素,之後期待他突然醒悟懂得節制兼應付壓力,是不是有點癡人說夢?

今天,家長可以不想子女(和自己)面對學校的壓力,而把他們放到所謂carefree 的國際學校,加上香港的特殊環境,雙親出外工作,子女自小由家傭帶大。家傭是打工的,孩子哭了,餵他食糖吧,他想要什麼,給他吧,免得他向老闆投訴,找自己麻煩。香港下一代,就是這樣成長,父母怕麻煩,老師怕麻煩,傭人怕麻煩,所以不難明白,為何一些年輕人總是覺得社會欠了他們,因為他們從小、從來不會被拒絕。今日買不到樓,還不是社會的錯?

如果一個生活在德國中產家庭的年輕機師,因為承受生活壓力患上憂鬱,最後竟以撞機令逾百乘客陪死來結束生命。今天香港中產父母,有動不動就怕子女面對壓力的心態,再配搭家傭全天候的照顧,我對香港的未來,非常擔憂。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董事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王弼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