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富強之道
實事求是富強之道 香港商報(獅子山下) 2015-10-27
有網民把習近平主席訪英視為「洗脫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我不知這樣的評價有多準確,不過國力此消彼長,英國因經濟利益要向崛起中的大國示好,倒是事實。
說起因經濟利益而「屈膝叩頭」的例子,英國人怎也比不上荷蘭人。1793年,英國委派馬戛爾尼以賀乾隆皇八十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馬氏視之為不快事件,因為英 國使團在覲見乾隆皇的禮節上和大清官員出現爭執。大清堅持英使節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而馬氏則因自己面對英皇,都只是行單膝下跪之禮,雙膝叩頭之禮的對象只可以是自己信奉的上帝。結果,雙方達成協議,馬戛爾尼使節團只需行單膝下跪之禮,不必叩頭。這看似英國外交上的勝利,但事實上,使節團最終的目的,是希 望大清開放市場,改善英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問題。從這一角度看,馬戛爾尼的外交任務可謂完全失敗,因為由他開出的諸如開放通商口岸、統一關稅、傳教等要 求,一一遭清廷拒絕,他們也這樣總結自己的中國之行:「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裏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至於在兩年後到訪乾隆登基60年慶典的荷蘭使節蒂進和范巴瀾,則二話不說向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禮,他們縱然在體制上仍無法改變大清對貿易和傳教方面的封閉,但至少個人得到乾隆皇帝賞賜的奇珍異寶,帶回歐洲出售,肯定發財。
上述事件,英國要維護國家尊嚴,荷蘭則重視利益,兩者取態不同,亦有一個解釋,就是當時歐洲的形勢,英國是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而冒起的大國,荷蘭的海上霸權事業在北美、台灣和馬六甲都受挫,日落西山。所以英國有資格維護國威,而荷蘭則只可以唯利是圖。這一切,都在不夠50年後的鴉片戰爭中體驗了。
效法歐美實事求是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呢?今天的英國,也許就如當年的荷蘭,形勢比人強,習主席帶着巨額的合約,包括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開發倫敦皇家埃爾伯特港口、樂高樂園、油氣項目等,總值達400億英鎊,英國人當然不能不以禮相待。然而,我們知道歐洲人唯利是圖的歷史,習主席積極「走出去」的原因,肯定不希望這些投資就如潑出去的水,而是中國人能真的在這些生意上得益。我相信,中央一定是希望由國家帶動的「走出去」只是一個開端,國人可以其後接力,因為這才是可持續發展,連做生意都要政府照顧,有如阿媽教仔,這樣下去,中國又如何能像英美在歷史中崛起?
所以,「走出去」斷不可能只是國企的專利,一定要整個市場去做,然而早前香港商人李嘉誠投資海外被某些評論形容為走資,則對中國人投資海外帶來了負面影響,以為只有國企或受中央欽點的人才有資格「走出去」投資海外。中國逐漸開放,又怎會走這樣的回頭路?國家強大,就要像歐美實事求是,哪裏有錢賺就去哪裏,這都是令歐美列強強大的不爭史實。因此,放下意識形態的無謂之爭,實事求是,才是令中國富強之舉。
王弼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