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道路收費不合適

商報/2019-04-03/吳健華 (獅子山學會項目主任)

想當年有港英政府開徵「電子道路收費」的失敗教訓以及過去幾度研究諮詢都得不到市民支持,現屆政府卻仍想在中環推行計劃,實在令人想不通。

35年前,港英政府試行電子道路收費,卻因市民擔心在政府監察下行蹤會無所遁形,結果計劃失敗收場。今時今日,在香港兩大公營機構私隱專員公署和消委會多年來努力不懈下,市民只會比從前更重視私隱的保護,既然如此,難道官員真的以為現在的市民會忽視私隱問題而去支持「電子道路收費」?

其實,只要看看那些經常使用隧道的車主情願過紅隧時大排長龍等付款便知。再舉一例,經常聽人說鄰近地區的流動支付技術非常普及和先進,不少電子錢包供應商亦一直垂涎香港市場,並嘗試和大型企業合作及推出優惠吸引消費者,然而,香港市民的消費模式有大幅改變嗎?這又是為何?雖然八達通算是一個稍為成功的例子,但為什麼坐的士、到街市買菜,仍然是以現金支付居多?司機和街市檔主真的是因為不想被人「拖數」至現金不便流轉而抗拒使用八達通嗎?相信一些記性好的讀者對八達通將客戶個人資料轉讓事件還有印象。

而「電子道路收費」除了涉及市民的私隱問題外,更會衍生出公共交通嚴重負荷的問題,官員又如何解決?獅子山學會在數年前曾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無論是新加坡、倫敦還是哥德堡,雖然交通流量在收了道路收費後確是減少大約是15%至20%,但公共交通的使用量卻大增20%至25%。港鐵港島線此類最繁忙路段載客率早已高達101%,加上近年越來越多事故,開徵「電子道路收費」後,港鐵如出現故障甚至撞車,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和旅客將會大受影響,到時官員怎樣處理?又是一句港鐵責無旁貸便算了?如到時公共巴士不能應付驟然增加的乘客,乘客因此鼓譟找巴士車長發洩,隨時是先動手後動口,又如何了事?

其實除了「電子道路收費」,增加過海隧道收費也是改善中環區塞車問題的方法,本會在2016年曾經訪問了1000多位市民,有六成受訪者同意港府增加過海隧道收費,很可惜,港府早前卻不知是因為壓力還是其他原因,竟兩度撤回「三隧分流方案」,轉過頭來繼續推既得不到市民支持,又嚴重影響民生的「電子道路收費」,你說,這是什麼道理?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