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民主簡單化
香港商報 (獅子山下 A03, 2013.12.14)
泰國曼谷反政府騷動,幾年一閏,已經不再是意料之外,而是結構性有迹可尋,除了影響該國非常依賴的旅遊業,對其他經濟重要範疇例如金融業和外來投資也造成沉重打擊。反政府的黃衫軍,成員主要來自曼谷,在自己的家園搞激烈示威,圍堵國會,其實影響自己最深。當總理英祿宣布解散國會舉行大選,甚至建議舉行全民公投來解決政治爭議時,也不能完全平息反對派的民憤。歸根究底,可能有許多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泰國的城鄉之爭絕對是民主選舉制度觸發的結果。
泰政治動蕩無休無止
日前,本地電視新聞報道裏,記者認真地引述英祿,說她願以全民公投來解決政治爭拗,平息衝突,我笑了出來。因為,只要隨便問一個泰國人,大家便會明白,英祿拋出公投方案,根本毫無解決問題的誠意,因為無論國會重選也好,公投也好,只要現行選舉制度不變,重選公投一百次,英祿都是會勝出的,那反對派黃衫軍又怎會收貨?
相信不少讀者都知道,英祿可以有恃無恐高舉公投,有必勝的把握,是因為她的哥哥前總理他信早已為她打下不敗的根基:
他信執政時期,把大量城市資源補貼農村,理由是靠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創造全國大部分財富,但人口只佔少數。他信政府把少數人的財富大量轉移到多數的農民,自然能獲得多數的選票,保證次次贏得大選。事實上,他信2001年首次當選泰國總理,當時他的泰愛泰黨只獲得全國會500個議席的248個,不到半數。經過五年傾斜農村的政策,2005年國會選舉他信已經獲得375個議席,全面壓倒反對黨民主黨。代表城市人口的民主黨知道在現行制度下執政無望,往往和支持者(黃衫軍)以激進方式反政府,導致泰國政治不穩,皇室和軍方相繼介入,促使2006年他信在政變中下台,流亡海外。軍方委任的繼任總理,一來沒有認受性,二來當他改變他信傾斜農村的政策後,自然刺激農村選民上街示威,組成紅衫軍,要求結束軍人干政,解散國會,全面重選,結果又是一如所料由他信的黨羽勝出,泰國的政治動蕩於是無休無止。
少數服從多數未必可取
泰國現任總理英祿是他信的妹妹,就是靠秉承傾斜農村的經濟政綱贏得2011年的大選。泰國稻米的補貼政策是最好例子,證明靠農民選票上台的英祿政府是如何令城市人口不忿。2011年下旬,泰國政府宣布大米收購計劃,國家會動用納稅人的金錢以國際市價的1.5倍收購農民大米,農民自然樂得把自家種的大米都賣給國家,甚至有人從國際市場輸入大米賣給國家獲取五成的利潤。然而,面對國際如越南、緬甸等產米國的競爭,泰國政府高價購入的大米,蝕本出售於國際市場,但政府不能接受把虧蝕變現,唯有把大米囤積,期望國際價格回升再賣出。然而米價越跌越有,囤積的大米變壞了仍是賣不出,白白浪費國家資源。有指該計劃令泰國損失超過5000到7000億泰銖(1300到1800億港元),這些損失根本無須發生,只不過有政客利用民主政治的漏洞以保權力所致。
泰國的例子說明,把民主簡單化,純粹以少數服從多數,獲得50%加一票便獨攬大權的民主制度絕不可取。我個人認為,美國的參議院和香港的功能組別制度(如改為政府提案都須分組點票),限制執政者為所欲為,更是解決泰國政治衝突的長遠方案。說到底,從政治制度的發展史看,無論是君主立憲、議會政治,目的都是為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公民自由。民主和自由並非相等,許多時候,民主甚至損害個人自由,討論任何政治改革,實在不宜見樹不見林。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王弼